向左或向右的生命選擇題?

新評種:羅文君

曙光種籽舞團《十字路口》

時間:2016.05.08 14:30
地點:涴莎藝術展演中心

文/羅文君

  曙光種籽舞團今年母親節週末在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推出舊作新編【1】《十字路口》舞作,演出雖然是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系列演出,整體呈現仍是一個鏡框式黑盒子劇場演出的規劃,舞作與空間並沒有任何關聯,甚至在舞臺設計上為了呈現十字路口的意象,而抹除了展演中心原本木造鑲嵌裝飾條的牆壁特色。如同所有劇場製作模式的思維,演出以黑幕遮蔽展演中心的三面牆壁形塑出黑盒子空間,而舞臺上則是使用白色與黑色地板排列出略為斜置的十字白色道路的路口場景,並且以與觀眾平行的橫向道路做流動性的舞蹈編排,而垂直道路因為景深的問題則是偏向獨舞或群舞的定點式演出,十字道路切割出的四個黑色地板區塊主要在上右舞臺區域會有部分演出在這裡發生。除此之外,舞作使用了三個寬形板凳與一個下面是半圓形底座的蹺蹺板椅子,這些道具在不同橋段做排組堆疊,除了讓舞蹈上的身體有更多運用展現外,也意圖讓演出空間感及場面調度更為豐富,在舞臺設計上另一個有趣的是演出後段舞者們取走兩塊白色地板,懸吊起來變成了影像播放的螢幕。

  演出主題及內容圍繞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困惑、猶疑與不安的探問,故而「如果我們有選擇的權利(是否能改變什麼),而不會只是被選擇……」【2】是舞作裡一再強調的重點。演出一開始一群舞者自左舞臺奔向右舞臺追逐拋甩的舞蹈,在一旁觀看的演員張釋分出現讓舞蹈停止,說著「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選擇的話……」作為破題,接著舞者退回幕後舞蹈重頭開始,並且也展開了後續的演出。整場演出由演員張釋分貫穿全場作為一個關鍵角色,彷彿是旁觀者又是介入者一再出現並打斷十字路口上舞者們的各種人生狀態的舞蹈演繹,強調著生命該如何選擇時的無助不安以及若能重新選擇人生的欲求,這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永遠無法交集的理想式期待。編舞李佩璇更以十字路口發生交通事故的現場重現開啟人生若能重新選擇的探討,進一步演員張釋分並化身為記者報導新聞,而舞者們以戲劇式肢體演出重現最近大家關注的社會議題:天候異變、環保、法國恐攻事件等等,然後演員張釋分模仿科幻電影橋段彷彿在空氣中抽取資料然後進行倒帶的演出,示範著若是停止時間將槍手移開時是否能阻止恐怖攻擊這樣悲慘事件發生的提問。

  舞作最後播放雙頻道影片,兩個螢幕其中之一是沙漏的影片,對照另外三段訪談影片:寵物長腫瘤的悲傷、變性者的不安、母親開刀的無助,影片交替剪輯彼此呼應顯示出相當強的影像張力,讓人不禁動容於生命的無奈和糾結。影片播完後,原本坐著觀看影片的舞者們起身繼續舞蹈,卻被演員張釋分再次叱止:「……生命若能重新選擇?……」於是舞者停止跳舞了,轉而三兩成對地默劇式地呆板演出人生日常狀態,不知是否為了回應演出是在母親節,其中一組明顯表演著溫柔母親與調皮孩子的樣板情境,而旁觀者的演員張釋分在一旁慢慢浮現微笑,滿意著如此烏托邦表面歡愉溫情景象的結局,留下觀眾模糊連結的若有似無的體會。

  《十字路口》的主題帶出了關於生命某些階段會面臨選擇的非常貼近人們生活的議題討論,所謂同一人生不同結局可能的多重想像,然而編舞李佩璇卻將編導主軸放在把新聞時事或意外事件這些命運結果的不可逆狀態放進舞作中讓觀眾去自行串接解讀。一個事件的重新倒帶與人生路口的選擇其實是兩種軌道的平行論述,前者面對被無常選擇的命運遭遇我們只能做的是心態上的選擇,是對於過去遺憾不可能重新來過的願望祈求;而後者選擇權才是自己,才得以導出十字路口上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因為站在十字路口時,你可以選擇的不只是向左或向右,還有繼續堅持直前或退回下個路口重新選擇的多種決定。可惜的是舞作提出了有趣的命題,而這樣的主題概念相信在舞蹈編排上會是一個令人期待的肢體創作發展的呈現,但卻轉向於內容選擇上與表現形式上的偏移,舞作最後因戲劇表演與影像語彙的並置強化了倒帶不可逆命運的理想化訴求的內容,而消解了原本單純主題下的舞蹈詮釋就可以帶來的張力與深刻。

 

註釋

1、演後座談時,編舞李佩璇說明舞作是十年前舊作的改編。
2、出自演出節目單,但()內是本人的延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