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跳漫舞的節奏

新評種:梁家綺

衛藤兄弟《FUNK!太鼓擊興》

時間:2016.04.16 16:30、2016.04.17 16:30
地點:陳德聚堂、大南門城藝術特區

文/梁家綺

  2016臺南藝術節「國際經典」單元《FUNK!太鼓擊興》是衛藤兄弟第一次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攜手合作,哥哥Steve Eto是重金屬打擊樂家,這次運用小鼓、落地鼓、鈴串、金屬桶罐等樂器進行演出;弟弟Leonard Eto是和太鼓樂家,這次使用大太鼓、締太鼓、桶胴太鼓、平鼓與鑼。兩場演出分別在陳德聚堂與大南門藝術特區進行,特別的是,這次的演出是即興的打擊。即興演奏,是在演奏音樂同時即時參與創作,在演奏的同時加入自己的創意,或透過聆聽其它演奏者即時作出回應。

  於是乎兩人合作的即興敲擊就是一種丟球與接招的藝術,很難相信演出是未經排練的,因為有些默契渾然天成,節奏搭配恰到好處,屢屢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例如絲毫不差的力道結尾戛然而止,正當觀眾要擊掌大喊Bravo的時候,兩人卻意猶未盡的再度敲擊,留白也彷彿事先安排,斷點的接續,屏息的寧靜,像是一種延續的節奏在空氣中擴散蔓延,鼓聲一響,眾人在空中半舉的雙手旋即轉變成臉上不可思議的笑容。

  在表演中觀察兩人相互找尋切入彼此節奏的蛛絲馬跡非常有趣,兄弟二人的個性從演奏中顯現出來,也與兩人所使用截然不同的樂器形成相互映照的連結。運用西方樂器的哥哥像個遊戲的小男孩,閉上眼睛跟著節奏搖擺,跟隨感覺找尋切入的可能,用拳、掌、指節在金屬鐵桶空間不同之處試驗,串鈴的晃蕩配上太鼓聲反不覺尖銳。弟弟則是嚴謹而貼心的大男孩,會時時觀察哥哥的回應與發展,再尋求完美的搭配,傳統和太鼓的厚重沉穩或許也與演奏者相互傳遞能量、分享性質,人與樂器屬性的相仿性讓聲響像是從身體內部流洩出來的延續。主導權的拋接融為一體,東西方樂器的不同激盪,整場即興打擊表演就是一個不斷試驗的歷程,從低頻到高昂,再用不同的樂器做實驗的媒介,重新出發,高潮迭起,令人驚嘆連連,大呼過癮。

  第一場於陳德聚堂的演出空間較為莊嚴肅穆,弟弟沉穩的開場,第一聲大太鼓在古老的家廟中響起,時空在鼓聲的震顫中彷彿也甦醒了一下。逗趣的哥哥Steve Eto則在空間中嘗試各種可能,淘氣地走入觀眾區,一邊敲擊鐵棒,一邊像個小男孩尋找新玩意兒,在觀眾席後的鐵欄杆敲奏了起來,一時無法接招的弟弟Leonard Eto,笑愣在原地,卻也走下舞臺,兩人在燈具架前試著敲打鐵架,不設限於既有樂器的框架,這種FUN的FUNK精神,讓觀眾跟著他們投入的神色與享受節奏的搖擺晃動。

  不同於第一場在陳德聚堂的表演,第二場則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開場時哥哥依舊不失調皮,一派輕鬆地踏上舞臺,給人準備要大玩一場的氛圍,弟弟遲不見人影,卻聽見桶胴太鼓沉沉的聲響,既是即興就有各種可能,從表演者未上臺就可以揭開序幕。大南門藝術特區的半開放空間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十分強烈,自舞臺延伸至天空是高而古樸的紅磚城牆,老榕樹半露根基懸宕於外,參天的針葉樹彷彿將聲響翳入天聽,蟲鳴鳥叫環繞四周,即興表演除了人與人的相互回應之外,在第二場中更深一層的發展至人與自然的互動,哥哥Steve Eto在中場談話時說到他一邊敲擊的時候,一邊思考著如何不驚擾這些鳥兒呢?兩人不再只關注於彼此的聲音,時時抬起頭來,側耳傾聽來自空中的迴響,學校廣播聲、狗吠聲、救護車,這些不可預期的日常聲響都一起進入表演,變成音樂裡特別的元素,相較於第一場,大南門城內的脈動較顯溫柔而多彩,大太鼓的使用比重變多,金屬鐵桶與鐵桶的搭配則變少,經過第一場的演出,兩人更顯默契,彼此的拋接更加順暢。

  「我們有可能會失敗,但是我們會盡可能完美的掩飾過去。」弟弟Leonard Eto在第一場演出時如是說。但我想這兩場表演是無關乎成敗的,沒有鼓譜的敲擊,卻活力地創造出最精采的節奏,如同這兩個下午太陽光影在他們身上的位移,每一個新的嘗試,都有不同的閃耀,讓臺南這兩個古老的所在,沾染上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