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舞觸心弦
時間:2016.04.09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戴君安
邁入第五年的臺南藝術節,2016年國際經典系列推出的節目之一《悸動》(Emotion),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Formosa Ballet)的藝術總監余能盛編舞,國內知名指揮家涂惠民帶領臺南市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並特邀青年小提琴家曾宇謙、鋼琴獨奏家Pauli Jämsä及男中音Ivan Oreščanin同臺。光看這卡司(cast),囊括國內外舞蹈界與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的跨界演出,就已令人為之悸動,套句老掉牙的俗話,正可謂卡司陣容堅強。整場節目共分為兩個段落,由上半場的〈冬之旅〉(Winter Journey)及下半場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35)組成。
〈冬之旅〉以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的著名連篇歌曲為名,描述德國詩人威廉.穆勒(Wilhelm Müller, 1794-1827)的同名詩集《冬之旅》的故事內容。舞蹈作品由24個曲目中的17首組成,由邱主恩飾演故事中的失戀男子的幻影,Oreščanin一方面唱出失戀男子的心聲,一方面也飾演男子的主體,這兩人的主體與客體之交替,豐富此一角色的複雜性,也讓情節的堆疊更加曲折。特別的是,取代傳統舞臺布景的投影,不僅簡化了換景的時間,也讓科技適時的與芭蕾共演,雖然減少了具象的實物感,卻增添不少想像空間。
由詩集衍生聲樂套曲,再催生為芭蕾創作的〈冬之旅〉,主要的呈現不是一群光鮮亮麗的芭蕾伶娜們穿著硬鞋與tutu(芭蕾紗裙)的美麗幻影,而是以因失戀而離鄉背井的青年為主角。在此情境中,〈冬之旅〉中的伶娜們表面上看來是退居次位,將光環拱讓飾演失意男子的邱主恩及Oreščanin;然而,若沒有其他舞者們的烘托,失意男子必將完全失色。芭蕾技巧在此作中不是唯一的構築元素,而是成為整齣作品的骨架來支撐大格局,真正撐起骨架的網狀結構則是發自深層、由內而外的情意表達。特別是當男子在雪地上孤寂的漫步天涯,或是在菩提樹下紓解濃冽鄉愁時,光靠手腳功夫難以將情感敘述臻至完善,必得要整體表現得宜才能征服人心。於此,被賦予重任的邱主恩,頗具大將之風的彰顯了跨越純技巧的表演功力,就其個人而言,這回的表現比起之前的幾場演出顯得更加精進。
與柴可夫斯基原作同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由曾宇謙擔任小提琴獨奏,他一出場即造成坐在我的前後左右不少觀眾的騷動,我猜測看這場演出的觀眾,不少人是為了他而來。余能盛在這個作品中,再度運用了他擅長的卡農(canon)形式編創其中幾個段落,雖然手法一致,但在隊形與動作組合的變化之下,並無過度複述之嫌,反而是在大氣的格調中帶著繁複的細節。每個舞句的堆疊都鋪陳得絢麗而雅緻,使得芭蕾與奏鳴曲的浪漫主題悠然互照,時而華麗,時而抒情。
在這個作品中,來自羅馬尼亞的國際舞者Cristina Alexandra CanilaDijmaru及Bogdan Stefan Canila各自顯露精湛的技巧,尤其當Cristina將極具挑戰的fouettéen tournant(鞭轉)精彩完成時,獲得觀眾熱情的喝采。此外,臺灣的明星舞者洪嘉鈴仍一如往昔的璀璨亮眼,林柏儒與來自捷克的ZuzanaMajvelderova則在雙人舞部分有著稱職的表現,而其他的年輕舞者也都深具明日之星的潛架式。
檢視這一場國際經典,除了跨國與跨界演出外,也讓我們對於建構中的臺灣品牌更有信心。放眼未來,我們更須積極建立的是,足以驕傲的推上國際舞臺的臺南品牌。這應不是奢望,但需要產官學界與民眾端多頭齊力,才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夢想。深信,只要臺南藝術節不倒,臺南藝術界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