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還記得記憶中的天光嗎?

新評種:李承曄

影響‧新劇場《浮島傳奇》

時間: 2016.04.04 17:00
地點:大南門城藝術特區

文/李承曄

  「哇!」在全場小朋友驚呼中,劇裡代表「黃金」的物件氣球,飛上天空,像似人心中「欲望」已經離開,也代表象徵真實的「寶藏」,再次歸屬到這塊土地上。在此所描述畫面,是筆者對於《浮島傳奇》此劇裡,最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在這場景裡,對於孩童,具有明確教育訊息,告訴他們「環保」重要性。對於成人,反倒像似召喚記憶深處情感方式,喚醒腦海裡已沉澱許久的重要「寶藏」。

  《浮島傳奇》為臺南當地長期推廣青少年兒童戲劇的影響‧新劇場,在此次為臺南藝術節所推出的作品。在故事上,發想於《格列佛遊記》中的「飛島國」,講述著原是一座傳說中的黃金城,某天憑空消失。經過千百年後,一封未解的書信,召喚著後裔,一同揭開「浮島」之謎。「浮島」的地點在此演出中,也就是演出場地大南門城公園。以上的演出設定,讓此次作品,有了更濃厚的在地性,首先是黃金城傳說,可以比對臺南曾貴為臺灣首府的歷史。其次是此一封未解的書信,為觀者解開某種謎團。以上設定,在此演出中,要如何的運用,成為筆者觀戲前,十分感興趣的部分。

  在整體演出中,我們可以分為「入城前」與「入城後」,兩個區別來做討論。關於「入城前」的故事,其實在演出正式開演前,已經發生。觀眾必須在演出前,到劇團所設置的前臺驗票,以及拿取一張地圖與不同的顏色手環。地圖的訊息,讓觀者開始去尋找集合地點。對親子同行的觀眾來說,父母親能藉由這尋找的過程,與孩子之間,創造出屬於彼此的回憶。但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路線安排稍嫌簡略,使得尋找的樂趣不足,這點不免覺得些許可惜。

  到達集合地點後,一男一女的演員,來到觀眾的面前,此時的演出,便正式開始。在正式演出裡,我們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來討論,第一是劇情的架構、第二表演本身。在「入城前」的部分,主旨建構於「環境」的導覽。描述演出地點大南門城公園有什麼重要的歷史及其背後的故事。除了古蹟外,也帶領著觀眾,認識這周圍的植物,以及植物的功能與故事。觀眾集合後,關於浮島的傳說,開始講述給觀眾。透過導覽與進入劇情的手法,確實讓觀者建立起自我與環境的第一次接觸,讓觀者不再對於環境是冰冷的,而是有著某種溫度的存在。這點像似鋪陳,目的在於襯托出後面的主要故事。

  在演員的表演部分,導演所取用是讓「身體」大過於「語言」。借由演員的「身體」表演來述說著故事情節,「語言」則變得次要,用在於描述與引導的功能。也因為這「身體」因素,使得當中的「互動」變得更加重要。「互動」的意圖,在此作品裡可見到觀眾跟著表演者,開始利用自己的「身體」來探索這個環境。

  在「入城後」這一部分,劇情架構從導覽,開始轉向敘述完整的故事。內容敘述著這當中秘密被解開,關於黃金城過往的歷史發展,一一地被重現。這當中聚焦的議題在於「土地」與「戰爭」,述說著這裡充滿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卻被人類的「私慾」一一的破壞與掠奪。簡單地利用兩個設定的碰撞,進而拉出一個重要的「環保」的觀點。簡要的劇情安排,不僅容易讓觀者聚焦,也容易讓孩童能夠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

  在導演手法的部分,不得不提安排在城內的裝置這一部分。起初進門後,藉由尋寶的動機,讓觀者穿梭在多種的裝置裡頭。借由親身的碰觸與聆聽,讓觀者感受到裝置所帶給自己的感受。這一個手法,時常用於當代藝術策展,利用觸感來討論藝術作品本身的材質性。在接下來的演出裡,演員時而出現在地面上,時而出現在城牆上,讓觀者彷彿真實身歷在故事中,讓這類的特定場域製作(Site-specific Art)所產生的共鳴性,成功被展現出來。在故事最後,城門前的大裝置,不停地被演員拆解,口中述說著「我喜歡」、「我想要」,這樣重複語言。加上演員身體所產生的急躁感,讓「欲望」這抽象字眼,具體顯現在觀眾眼前。

  整體來說,這作品不僅傳達帶給觀眾的意圖,在演出時間點上,社會近期發生女童不幸遭殺害事件,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顯得越來越疏離或著更加恐懼。這作品像似點醒我們,這塊土地沒有那麼恐懼,而是人與人自己的恐懼,造成所謂的恐慌。最後也好像提醒我們,我們曾經都是那麼簡單,以及曾經都是孩童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