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的本色

新評種:林慧真

薪傳歌仔戲劇團《李三娘》

時間:2016.05.15 14:30
地點:歸仁文化中心

文/林慧真

  《李三娘》改編自南戲《白兔記》,是戲曲史上著名的五大傳奇之一,至今也有眾多劇種仍持續搬演。廖瓊枝女士自1989年創立薪傳歌仔戲劇團,該劇團的表演劇目及風格,也正如團名「薪火相傳」,秉持歌仔戲的本色,同時也希望將歌仔戲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該劇團的演出劇目大致分成兩類,一為戲曲傳統劇目,如早期的巡演劇目《山伯英台》、《陳三五娘》,或是近年仍持續搬演的《碧玉簪》,而本劇《李三娘》亦屬此類;另一類則為兒童歌仔戲劇團,例如《黑姑娘》、《三個願望》等,如此可見劇團「向下扎根」的意圖,不僅是年齡層的下探,更是對歌仔戲的深化表現。

  薪傳歌仔戲的《李三娘》,關目情節大致按照南戲《白兔記》,而與傳統歌仔冊情節也沒有太多差別,如新竹興新書局的《新歌李三娘》歌仔冊[1]中,馬王廟紅光沖天、劉知遠(古翊汎飾)顯奇異之象,惡嫂(廖玉琪飾)忤逆公婆、虐待李三娘,劉知遠瓜園中戰敗瓜精,李三娘(張孟逸飾)磨房產子、竇公救咬臍郎(江亭瑩飾),白兔引咬臍郎與李三娘相見,岳繡英(王台玲飾)深明大義願做二房成全李三娘等皆無異,僅有部份細節處理不同。例如歌仔冊中醜奴(即惡嫂)為劉知遠五花大綁於廟前火焚「油拴五桶布百尺,捲做歸箍湳油燒」,可謂惡有惡報,然《李三娘》版本中,李三娘於心不忍便為惡嫂求情,最終惡嫂被判終生監禁,也突出李三娘以德報怨之仁心。可說整個劇本走向仍遵循著傳統,有著家庭倫理劇的惡嫂,也有奇異怪談的瓜精與劉知遠異象傳說,民間色彩較為濃厚。

  然而不論是南戲《白兔記》或《新歌李三娘》歌仔冊,篇幅較長,要將長篇大戲壓縮至三小時內演出,勢必造成困難,因此《李三娘》一劇雖然以李三娘為主,或是因為不忍割捨,或因為想呈現原汁原味,相對壓縮了李三娘這個角色的表現空間,如〈撥雲見龍〉、〈天機神授〉、〈袍助昇貴〉、〈義僕送子〉、〈兩軍會戰〉以及〈椎心血書〉皆以劉知遠為主,十一場中,劉知遠的部份便佔了一半以上。

  細思之,演出結束後廖瓊枝女士問了臺下觀眾一句:「這樣的文戲你們可以接受嗎?」我想,她或許也憂心著現代觀眾對文戲的接受程度,文戲向來著重情感抒發,因為審美品味的轉變,難免給人拖沓之感,或許保留較多劉知遠的情節可以平衡文武場,使場子不至於幽緩沉悶,只是在李三娘角色的塑造與平衡文武場之間,或更進一步說,是在保留傳統歌仔戲風味以及適應現代觀眾審美品味間如何取捨,可能是劇團需要思考的問題。

  除了劇目的傳統走向,在曲調方面使用許多七字調,保留歌仔戲的本色風味,如七字仔、七字白、七字轉雜念或七字散板等,整齣戲雖然唱的部份多,卻因為多以中快板方式敘述情節、進行對話等,不至於感到沉悶,並且整體聽來仍是相當合於聲情,能適當地表現人物情感。稍有齟齬之處是在將水調的文辭,劉知遠被岳元帥責備之時運用將水調雖無問題,但是於句末使用「咿呀」等語尾助詞,較不適合責備之時的急切口吻。

  音樂曲調在情感高潮之處,則以破窯調、都馬哭、運河哭等哭調表現,將緊湊的情節放緩,加上張孟逸飾演的李三娘嗓音圓潤優美,帶有哭腔的表現,每至動人處,也令人不禁隨之落淚;又如磨房產子一場,李三娘陣痛打滾的悲苦姿態配合陰調的激動悲痛令人動容。唯有時張孟逸唱腔過於用力,若能適度地收斂情感,有時在無言之中便能令人淚如雨下;而磨房產子未能運用推磨身段較為可惜,這種「磨」有象徵李三娘受命運「拖磨」之意,也能表現戲曲身段之美。

  佈景方面,帶有外臺歌仔戲的風格,各場次間皆以大片布幕換景,加上大量乾冰的運用,似乎是外臺的加強版;而每一場次幾乎都換了布幕以呼應劇情走向,可見劇團對場景設計之用心。但是大片布幕的改換也使換場時間拉得較長,在內臺空間場地較大,或許可改用其他舞台設計以充分運用,不一定要將畫面塞滿,適度地留點「虛」的空間也具有留白的美感。

  此種虛實美感也表現在白兔上,以人扮白兔多了點稚氣,第一場以聲光影像效果呈現打雷閃電,如果白兔以影像取代也可以添加一點「虛」的傳統戲曲美感,同時能更加充分運用聲光技術。另外,小瓜精的服飾與瓜精風格不一致,瓜精穿靠,小瓜精以綠色絲襪面罩為主,看起來較為滑稽,在服飾上運用傳統小鬼裝扮可能更恰如其分。

  整體而言,該劇在情感表現方面相當成功,無論人物的身段、眼神或唱腔都能適度烘托戲的氛圍,劇情僅到三分之一已令眾多婦人垂首低泣,戲能動人,無疑是該劇最豐碩的成果。薪傳歌仔戲劇團欲展示傳統歌仔戲之美,相較於許多歌仔戲劇團選擇以聲光效果、改編外來劇本尋求出路,它仍謹守歌仔戲的本色,著重於情感的表現,只是在適應現代觀眾審美品味的轉變,或說拓展年輕觀眾群的目標上,可能仍需深思與取捨;這並不意味著劇團必須一味向外索求表現形式,而是在深化歌仔戲、強調聲腔與身段美感之餘,可能也需將傳統劇目中不合理的劇情加以改寫、將舞臺美感再度提昇,如同大樹一樣,向下扎根的同時,也要向上生長,如此歌仔戲才能茁壯成一棵百年大樹。

 

[1]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tdb=kua-a-chh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