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廟口的熱鬧與樸實

新評種:謝昱萱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版

時間:2016.05.13 19:30
地點:風神廟廟埕

文/謝昱萱

  天色漸暗,巷口群聚的民眾熱絡,只見入口處排滿了等待入場的觀眾,彷彿體會到以往廟口看戲的感覺。

  今年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配合臺南藝術節的城市舞臺系列,選擇位在民權路的風神廟演出《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屬直轄市定古蹟,創建於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即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單開間秤亭,正面的護龍山牆延伸為圍牆【1】,除了寺廟原有的照明設備外,舞臺區則以簡單的燈具配置,並在圍牆外的地面搭起高度約十公分的地板,現場的戶外空間比起黑盒子內相對遼闊自在,在晚風輕吹下,身處夏日夜晚的閒暇時光,而周遭亦有些民眾自備板凳就地駐足,或站在一旁,好不熱鬧。

  此次《府城風景畫——霑、風、社》文本為畫中的意境【2】,別於以往線性故事之主軸,以意境衍生的三段落依序呈現。〈霑〉一開始,女舞者低身緩步前行,時而撩起的姿態如水花般,潺潺流動著,重複交錯與堆疊中猶如海水一波又一波,在喧天的隆鼓聲中高潮迭起,然而此段落多呈現水面的動態過程,爾後則進入深水中,漫舞中身處阻力與浮力間,隨著滾滾水流後再化一陣荒蕪。第二段,〈風〉則區分出兩種角色,一為團體之領導「風神」,其餘則時而伴隨、時而對映,起初,舞者們僅是沉而穩地向前行,接著從手型不規則的變化轉為各身體部位,奔馳間舞動的四肢不斷搖擺、晃動或如漩渦般,作為風與風神的寫照,有趣的是,舞臺後方於演出進行間有位男子現場舉香上拜,儘管是否為設定橋段,當下隨之加深寺廟給人的臨場感受。最後的〈社〉則將場景拉至平房內,舞者先是圍繞而仰躺的姿勢佇立著,透過同步、輪替的方式,及面對、同面或交錯等隊形變化,將肢體重量多次放下,感受其扎實的與地面接觸,是真實、實在的。

  《府城風景畫——霑、風、社》中各段落皆以場景之形式呈現,長達一小時的演出中,著重於舞群及隊形的變化,重複而規律的動作套用在清楚的舞動路線中,此編排架構較能被觀眾臆測,同時看似投入卻略顯體力耗竭之舞者表現,加上近距離的座位安排隱約可見其揮汗淋漓,然而,如此樣貌卻猶如將精力全注入了大地,沉於當中似。另外,舞作主要採用民族舞的肢體語彙作為動作設計框架,並透過身體的原始動能再造型態,亦藉情境賦予新的解釋形式,只是風景畫本身所詮釋的層面涵蓋甚廣,以其為文本之舞作則更顯抽象,若未事先閱讀文宣上的註明,觀眾可能難以輕易解讀其創作意涵,但明確敘述後又讓觀眾「對號入座」,影響更多想像的可能,這也是舞蹈抽象之難。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長期致力於推廣藝文展演活動,其創作文本則多取用在地元素,但此次環境劇場的呈現受限於空間,較不達以往規模,但就地點、前臺規劃到免售票的形式看來,作為一個親近民眾的展演平臺則可促進在地觀演活動之盛行,並提升其藝文風氣。



註釋
1、取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iscancel=true&caseId=DA0960200037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menuId=302
2、取自文宣品,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版。〈霑〉是雨露均霑、是臺江內海、是五條港、是漁民船上的馬祖、是水仙宮市場裡的水仙尊王;〈風〉是黃昏時四草大橋上的風、是民權路風神廟裡的風神;〈社〉是土地、是生活、是腳踏於斯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