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常民生活的身體想像

新評種:羅文君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版

時間:2016.05.15 19:30
地點:風神廟廟埕

文/羅文君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在臺南市巷弄內一間少數僅有的祭祀自然神的廟宇──風神廟,演出《府城風景畫─霑‧風‧社》風神廟版作品。舞作分成三大段:〈霑〉、〈風〉、〈社〉,各自象徵「水」、「風」、「土」的三個臺南風土歷史意象,以及與之連結的常民生活描述,導演陳慧勻在演出前表示這次演出除了〈霑〉、〈風〉是2013年的舊作之外,〈社〉是特別因為臺南地震所帶來的感觸而新編的【1】,並且演出也有別於以往說故事形式的舞蹈呈現,而是嘗試較為抽象的肢體動作來詮釋這次的主題。回應城市舞臺系列,舞作所選擇的場域是風神廟前方的空地廣場,也就是所謂的廟埕,舞團在廟埕略作墊高並舖設五至六塊左右大小黑色舞蹈地墊的舞臺,舞臺兩邊架設側燈,並且於前方(接官亭前)搭設兩層高觀眾席加上紅板凳(或席地而坐)的方式讓觀眾面向廟宇觀看演出,右舞臺是舞者主要進出口之一(另外一處則是從廟宇裡面進出),左舞臺也設置紅板凳,讓沒有事先索票的現場一般民眾可以排隊進場觀賞。

  風神廟本身歷史文化的質感底蘊,僅僅座立在房舍建築當中,便已訴說了許多的故事與想像,加上中強光電基金會為風神廟打造成「光之廟宇」光環境改造計畫所特別設計的燈光映照之下【2】,將廟宇建築各處的光影細節雕琢出溫潤雅致的氛圍,並且把內部空間層次的意境亦營造得相當美,加上演出現場的燈光設計,兩邊舞臺側燈的妝點補強,讓第一次觀賞這樣演出的觀眾們驚艷於眼前古蹟的光影風華,在等待開演時情不自禁的用手機拍攝保存這樣的景象。導演陳慧勻為大家作開場介紹之後,她請觀眾先閉上眼睛,靜靜聆聽水流人聲的音樂,並且描述引導著觀眾想像乘坐著船緩緩來到三百年前的舊府城,回到風神廟歷史的源頭,當她請觀眾打開眼睛時,白衣舞者也依序自右舞臺逐一進場,四名舞者們低頭彎腰手擺盪的緩慢前行,然後到盡頭一個滾地轉身走逆時針路線回到隊伍尾端,彷彿象徵水流循環的緩緩運行。除了音樂播放外〈霑〉亦現場搭配正和軒民俗古樂團的現場演奏,古樂團的北管鼓聲等樂器的敲擊演奏強勁有力,舞者跟隨鼓聲節奏漸次改變舞蹈動作,偶而定位旋轉,或以手拋水袖貌,或下腰云手,或轉身後舉腿等等的民俗舞身段姿態,加上現代舞動作的連結編排設計,以及有些約略接近太極氣韻的舞蹈展演等等,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以抽象表徵的身體動作組合帶出流水淙淙或奔騰滾動的各種樣態及形象,但大致上仍圍繞在一般印象裡新民族舞風的普遍表現形式。

  第二段〈風〉的橋段則著重在特約舞者黃雅美的風神舞蹈演出,她身著改良式漢唐風古典服飾,單手帶著稜角形芭蕉扇,舞出風神的形象與姿態,她間或獨舞或與其他代表常民的舞者們互動,呈現出風帶給人們的各種影響,以及人們生活與之依存的息息相關的連結。第三段〈社〉所代表的是土地,是回歸到關懷大地的感恩表現,有別於「霑」是一種流動的、循環的身體姿態表現的展演,〈風〉是從屬區分亦彼此呼應對照的神人關係的詮釋,〈社〉則是回應土地、城市的幾何構造,大多以直、橫向作舞者排列及動線設計,加上舞者們或雙手下垂擺動著行走或半蹲踏跳的下盤式動作編排,以及一手摀著耳朵似在聆聽什麼同時低下身軀一手近似碰觸地板彷彿感應著地底能量,種種腳板或腳跟用力踩踏又捧著雙手往上仰天等等的舞步呈現,帶出我們應該對土地有所敬畏和心懷謙卑的由衷感觸。或許是因為〈霑〉和〈風〉比較偏向抽象、自然神祕的象徵意涵,前兩段的舞作仍游移在既有舞蹈形式的編排處理手法,反而是在「社」裡面的舞蹈設計比較多可以看見回到本位的詮釋與想像,從關於府城風土民情的早期常民生活行為姿態的研究採擷,轉化為舞蹈動作的呈現與發想,在最後一段舞碼的編創演出似乎較貼切回到雞屎藤新民族舞團對於府城在地新民族舞風的創作意圖與肢體創作嘗試。

 

註釋

1、演出前導演慧勻特別就演出內容做了一個深入簡出的詳細介紹及說明。
2、中強光電基金會的風神廟「光之廟宇」光環境改造計畫,詳如網頁介紹:http://www.coretronicart.org.tw/Ch/tainan/ba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