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玫瑰」撲鼻香

新評種:吳知豫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雪王子》

時間:2016.04.22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吳知豫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成長偶戲系列」第九號作品《雪王子》,以安徒生童話《冰雪女王》為原型,在去年七月及十一月分別於「臺北兒童藝術節」與「高雄新舞臺藝術節」演出,今再度受邀參與2016「臺南藝術節」。巡迴歷時將近一年,令人對其魅力延燒與團隊默契都充滿了無限期待。

        故事始於一個西方小鎮,主角格爾達與凱伊是青梅竹馬,但兩人的性格天差地遠──女孩格爾達脾氣暴躁,跋扈驕縱;男孩凱伊則開朗活潑,笑臉迎人。一天,凱伊無故失蹤,為了找回自己唯一的好友,格爾達鼓起勇氣進入黑森林,開始了一連串的冒險奇遇。《冰雪女王》發表至今一百七十餘年,發展出許多改編版本(其中最知名的無疑為迪士尼改編的動畫片《冰雪奇緣》),編劇林孟寰表示,「安徒生的時代,重男輕女,所以作家在寫到負面角色時,用的都是女性。」為翻轉此觀念,他選用男性的雪王子作為故事核心【1】,並加入新角色如狼群、願望樹、馴鹿等等。有趣的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雪王子》中的許多設計都帶有日本知名動畫家宮崎駿作品的既視感,例如:麋鹿外型的雪王子與《魔法公主》中的山獸神同樣是具超自然力量且在劇中幾乎緘默的鹿科動物,而回復原始形象的雪王子則像極了《神隱少女》中的白龍;劇中雪怪「以隕石為心」的情節亦曾出現於《霍爾的移動城堡》。諸多巧合在在顯示童話元素跨越種族、國家的重複性,或許也可看成向大師致敬的種種嘗試。

  令我最感佩服的是,主要戲偶本身雖然只有簡單的臉孔,操偶演員卻能藉著豐富的「聲音表情(vocal expression)」來建構、傳達角色的各種細膩情緒,透過栩栩如生的肢體操作,如驚險打鬥中的各種翻滾和拉扯,或是角色間對話的自然姿態,都為戲偶注入生命,也讓觀眾感受到角色充滿靈魂地「活」在舞臺上。但操偶演員們時而控制戲偶,時而為輔助主角的行動(如搶奪麵包、投擲餅乾等)而突然成為劇中一角,在偶與人並列臺上的狀況下,反倒產生一種疏離感,此時既非純然的偶戲,也不如常見於兒童節目中的人偶互動(如「水果奶奶」),而是演員在角色與操偶人兩種身分間游離,視覺焦點顯得模糊,讓身為臺下觀眾的我對角色間轉換便存有一絲疑惑。

  全劇於左下舞臺處有一張小桌子,置放迷你的景物、角色模型,猶如一小型劇場,由化身說書人的演員,隨故事情節變化擺設,與舞臺上的演出交互輝映,形成對比;桌上立起的屏幕,以聚光燈投影出皮影戲般的意象,如冰晶、樹枝,或傳遞玫瑰花的小手等等,不僅成功移轉觀眾視線,也為演出增添變化。演出間雪花漫天紛飛的場景不斷,有時磅礡,有時夢幻,劇中甚至使象徵冰晶的塑膠布直接飛越過觀眾席,讓觀眾一齊融入雪景,共同參與、感受暴風,強化了劇場的奇幻性,在我的腦海中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著《雪》劇故事的進行,原本一如帶刺玫瑰的格爾達,伸出援手為母狼拔除其身上有形的刺,同時也拔除了自己身上無形的刺;品嘗過「苦」的滋味,更能珍視「樂」的價值;經歷種種黑森林中的磨練,格爾達的心逐漸變得圓融,學會與世界共存的方法,甚至能欣喜接受帶刺的玫瑰作為禮物,都體現出格爾達勇於面對恐懼的成長,在一番寒徹骨後,終得「玫瑰」撲鼻香。

 

注釋:

1. 摘自賈亦珍〈無獨有偶劇團《雪王子》-在期待和失落的輪迴中,學會長大〉(網址:http://blog.udn.com/jabbar66/2524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