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站而立,共構難行

新評種:邱書凱

谷方當代箏界《箏漾謎情戲箏趣》

時間:2016.04.24 17:00
地點:農試場丁種官舍

文/邱書凱

  本場次演出場地選擇在現址──臺南市東區府東街巷內的「農試場丁種官舍」,相較於前一日在中西區民權路巷內演出的「風神廟」,前者具有顯著的日式風格建築,為臺灣受日本殖民時期的重要遺址;後者則是清治時期,乾隆四年由臺灣道巡道所建。緊扣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的系列節目,樂團選擇的兩處表演區之於文化、歷史地位皆有其不可抹滅的意義,如是,谷方當代箏界以具有古典東方味的「箏」為演奏樂器之首,並於開場題上一首臺語七言絕句「日本水利助經濟,農業改良物件濟,府城繁華從此起,四季豐收好寶地」,希冀在樂章與歷史的縱橫下,引領聽眾穿梭古今。

  演出樂章一共分為八個段落,皆由諸多經典曲目改編而來,除了開場兩首輕快、奔放的〈炫動〉與〈火焰之舞〉作為振奮宣示之外,其餘樂曲皆透過說書人的歷史敘述牽引,並在日式官舍的依傍下,邀請聽眾共同思索腳下踩踏的土地與過往、當今及未來的關聯。序曲〈滿園春色〉、〈春江花月夜〉以270年前的清治臺灣為背景,憶往當時的閒情雅致;接續,以同時期的民間廟埕文化彈上一曲〈遶境隨想〉;中場則以有關臺南特產的有獎徵答謎語作為紓緩休憩;再者,跨越到日治時期介紹農試場丁種官舍的建立,奏下民間小戲中經常耳聞的桃花過渡;帶到以雙「笛」互鬥、趣味性十足的〈草螟仔弄雞公〉;又以〈南都夜曲〉、〈蝴蝶與藍〉談及新町(今大智街一帶)娼妓對愛情渴望的情懷;最末,以中華民國時期的〈但願人長久〉與日治時期的〈夜來香〉,外加兩首安可曲〈感恩的心〉與〈淚光閃閃〉作結。

  大樹下的樂師神情投入,樂曲經過重新編排後,僅透過古箏、二胡、大提琴、鈴鼓、碰鐘等不到十項的樂器便創造出豐富的聆賞層次;在東方為主,西方為輔的器樂旋律交融下,營造出混搭卻又不失衡的聽覺效果。樂聲順著孟夏薄暮的徐風盪漾,確實令人心曠神怡、陷入遙想,戶外演出的親民性質亦充分體現雅俗共賞的特點。然而,說書人依時序口述的史實雖有助於曲目先後的銜接,但文字的具體構築卻也框限樂曲意象與情感傳達的多元性;就其歷史內容(庶民生活情調、民間信仰、生物較勁的逗趣、邊緣女性的思慕情懷)而論亦無明確脈絡可循,時而跳躍,時而脫離時間脈絡,間接地打斷聽者思維。綜觀樂章曲目、歷史內容與節目主題三者的關係:樂章曲目與歷史內容在部分段落中也許相應而生,卻無法一以貫之(〈桃花過渡〉、〈但願人長久〉等曲目選擇與歷史背景干係不明);歷史內容在各段落則獨樹一格,難與節目主題相輝相映(歷史內容談至日治時期即收尾,又如何思索當下、展望未來);誠如上述,節目主題與樂章曲目在前述雙向的申論下,不免有擦肩而過之憾。三者間,如交通運輸車站般,共站而立,共構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