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的音樂展演?還是戶外音樂的展演

新評種:葉佩玲

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古城四部曲 – 台南音樂DNA排序創新展演》

時間:2016.04.01 19:00
地點:吳園公會堂戶外廣場

文/葉佩玲

  《古城四部曲──臺南音樂會DNA的排序創新展演》由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製作,並與東光國小弦樂團、佳里國小管弦樂團和南大附小合唱團合作。演出以臺南獨特的文化背景作音樂主軸,邀請三位音樂家從原住民、古謠、漢族與荷蘭歌曲童謠和臺灣歌謠等臺灣/臺南音樂中找改編再創作,發掘過去在地音樂的DNA,並延伸出「古城四部曲」「多元族群」、「山海共色」、「產業文化」、「近代社會」為題的曲目。

  四部曲改編了耳熟能詳的臺灣歌謠:「多元族群」的《古荷蘭曲–De plus en plus》、《思想起》、《美麗的稻穗》;「山海共色」的《關仔嶺之戀》、《船上月夜》、《白鷺鷥》;「產業文化」的《駛犁歌》、《阿嬤的五分車》、《風緊來》;「近代社會」的《乾,一杯》、《媽媽請你也保重》、《孤女的願望》。這些歌曲活於臺灣人的記憶裡,通過這次音樂會的改編和再創作,讓歌謠得以不同方式呈現,加上三所國小的參與,呈現出具童趣之臺灣歌謠環境音樂會。

  或許這也是這場音樂會的目的:找到在地的音樂DNA(DNA,droxyribonucleic acid,是一種生命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和與生命機能運動),重新詮釋既有音樂作品外,亦帶領觀眾(包括音樂家本身)領受文化中的DNA基因,從而認識自我,在傳統與繼承裡,向上發育成長。

  一般而言,音樂會多是傾向聽覺上的欣賞,這場音樂會因設置於戶外,環境的氛圍和安排讓音樂會帶來更多視覺上的變化與流動,打破了一般音樂展演給予觀者的距離,是一次不管環境或表演上都願意跟觀眾溝通互動的嘗試。

  音樂會在臺南吳園公會堂的戶外廣場進行,戶外廣場位於公會堂的後方,四周被大樓和住宅環繞,廣場如山谷般隱於市,成了天然低陷的樂池。樂池加上山谷般的景致氛圍,再配合曲目多風格清新樸質,聽覺與視覺相互起作用,有如天然環境音樂會,生色不少。

  除了環境氛圍清新自然之外,演奏過程也設計了不少燈光效果,燈光在一些段落加入,跟隨音樂起伏舞動,在四周大樓牆上出現亮麗圖案;又或是燈光打在觀眾席再回到舞臺上,把音樂會的表演區域延伸至樂池外,至外在建築物,至空中。彷如讓音樂穿梭於環境中,讓音樂有了立體畫面,有了與環境共鳴的互動,是一次較特別的音樂體驗。可惜的是,燈光的用意被感受到了,但燈光的路徑和圖案未見巧思,並未完全跟隨音樂曲線而變化,稍嫌單調。這種技術未能跟上創意的情況,有一點「要做不做」的尷尬──但企圖在表演形式上變化,仍是傳統演奏型音樂會可嘗試的方向。

  除了燈光的使用外,這場音樂會的觀演關係仍是音樂廳形式,表演隊伍安靜在臺上,三個國小學生在一些段落從表演區兩側進入,加入合奏和合唱,然後離開。作為觀者,我會希望看到表演者和環境多一些互動,因為場域關係,戶外廣場氛圍不同於音樂廳,是否必須固守音樂廳的表演形式?是否有此場音樂非在吳園戶外廣場舉辦不可的理由?這會是一個思考方向。

  當表演藝術走出劇場,出現了「環境劇場」和「環境舞蹈」型式,音樂會在音樂廳以外場域演出時,是否可多考量一些因應場地而作出表演上的調整,更多的環境元素納入表演範圍,如指揮的進出場,國小學生如何中途加入演奏,甚至環境中有機的自然聲音、一樹一物的加入。表演如能與環境進一步連接,這場音樂會可能從「戶外的音樂展演」轉為「戶外音樂的展演」,呈現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