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環境演戲吧

新評種:林慧真

明珠女子歌劇團《南方夜譚》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吳園

文/林慧真

  明珠女子歌劇團溯源其草創可推至1960年李子明的「新明興歌劇團」,經歷數十年歌仔戲演出環境的起落,從內臺時期、賣藥團廣播劇及外臺時期[1],至今仍佔有一席之地,足見該劇團求新求變以適應社會的能力。其作品多為舊戲新編或新劇創作,例如新編古裝劇《情海煙雲》以及取材自南投的民間傳說《萬丹山傳奇》,而本劇《南方夜譚》則取材自歷史傳說,即鄭經與四弟奶媽私通生下一子,其二叔以此為由殺害鄭經一事。

  然而由表現形式與文本來看,本劇無意處理沉重的大歷史敘事,其人物與時空皆架空,以西方宮廷古裝為主的風格似於《凡爾賽玫瑰》漫畫般的華麗。人物除了安娜夫人外,其餘皆僅有稱謂無有姓名;國家地域皆為虛有,僅以劇名「南方」點出一個虛無飄渺的國度。雖則以含怨女鬼為核心,卻因陰陽師的點化成為歡喜鬼,使戲劇調性不致過於嚴肅或沉重,又因減少歌仔戲身段的操作,使表演形式更活潑,扭腰擺臀或跳舞皆無不可;而雙旦的設計別出心裁,不走一生一旦的套路。凡此種種使本劇風格相當獨特。

  本劇於2013年便曾於南投草屯敦和宮及安平開臺天后宮演出,與當年不同的是,當時皆於廟埕演出,今年則為配合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系列打造為「環境劇場」,並呼應著「謎走古城」的尋找失蹤少女活動,因本劇女主角也同樣在尋找兒子,且地點皆在臺南吳園,正好呼應著臺南藝術節的活動設計。

  本劇於吳園內的臺南公會堂演出,東方古典式的建築搭配西方貴族風格,如同演員穿宮廷古裝唱歌仔戲一樣頗有衝突;除了曲調、念白為歌仔戲外,空間布置、道具、服裝皆為西方宮廷式。曲調方面以傳統都馬調、七字調搭配許多新編曲,如鬼城、判陰陽、征戰東海誰憐意愛等曲,配合人物心境多有詭譎哀怨風格,且利用幕後合音、對唱、重唱等形式使音樂表現更多元。

  然而也必須指出,臺南公會堂或許因為其典雅建築風格與人物的貴族身分有呼應之處,卻未對演出有加乘效果,一則場地較一般劇院狹小,容納150名觀眾座位已顯擁擠。加上由外臺移至內臺後,布景將原先外臺布幕上的玫瑰圖案立體化,於場中豎立大量高挺玫瑰道具,又再次分割了本已狹窄的空間,另外又架設皇宮中王位的高臺,演員所能走動的空間相當有限。少數運用空間特性的地方,是公會堂的左右側門作為演員上下場門,並且門後也能成為隱密事件發生處,只是對環境的使用不夠充分,觀眾目光仍聚焦在場地的長形方框中。

  回想戲開演前,仍有數十位觀眾不得其門而入,忿忿不平者或言:「在廟埕我們還不都是站著看」,外臺的隨興熱鬧及流動性,進入內臺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除表演受限及觀眾容納問題以外,處於密閉的狹小空間內也使得文武場音樂過於大聲,即使坐在第二排,仍時時無法聽清楚演員的念白與對話,多數時候是依靠字幕理解劇情發展。加上本劇人物沒有姓名僅有稱謂,「先王」、「國太」、「國主」及「太子」的身分指涉使人不易理解劇情脈絡,國主曾經是太子,先王曾經是國主,這些似繞口令的人物被「餘音繞樑」的音樂模糊了。僅有的好處大概是,由於場地狹小,演員與觀眾處於同一平面上,距離相當近,也使得劇團利用這個情勢與觀眾多有互動,甚至將表演空間帶到觀眾席,打破了舞臺的限制。

  但也讓人不禁想像,如果將同樣的演出再移至外臺,觀眾的反應會不會更熱烈一點?這類瘋狂不求正經的表演風格是不是更適應外臺的喧鬧與歡笑的渲染力?開演前劇團不斷宣傳的「環境劇場」特殊性,對觀眾席中眾多的年長者而言,他們理解的「環境劇場」可能不是:「原來這裡也可以成為表演空間」而只是:「換個環境演戲」而已。

 

[1]薛宜真:〈說故事―《南方夜譚》與明珠女子歌劇團〉,國藝會線上誌:http://www.ncafroc.org.tw/mobile/news_content.asp?id=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