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他們在歌劇院裡笑得東倒西歪?
時間:2016.04.24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陳恆益
「歌劇」是以歌聲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雖自十七世紀至今,這種藝術表演早已從宮廷貴族普及到大眾娛樂,但對於臺灣一般民眾,仍被歌劇樂團的壯盛排場、進歌劇院是高檔的奢華享受等印象所局限,另外外文歌詞的艱澀難懂也是一項原因,將自己排拒在這個西方最悠久、偉大的音樂藝術之外,雖然近年來家長將小孩送進音樂班、從小要求學樂器成為風潮,但卻無助於提升整體國民的音樂愛好,家長不會主動與孩子一同學習,孩子排斥高壓、密集式的樂器練習,也不無可能。難道音樂、歌劇、聲樂這些最傳統的經典對於臺灣公眾就如此曲高和寡嗎?大提琴家張正傑先生與其團隊在今日的演出後,再次破除這些刻板的迷思,為親子的音樂教育起了一個最耳熟能詳的旋律。
張正傑親子音樂會的口碑早已享譽臺灣,無論在哪一縣市,票房總是大獲好評,每年的音樂會主題都是全新發想,從2011年的《聽大提琴說故事》介紹弦樂器的故事、2013年的《四季與布袋戲》將韋瓦第的樂曲融合到布袋戲演出配樂上,到2016年以人生必聽的經典歌劇為內容,雖說都是以兒童音樂培養為理念,但更主要訴諸的對象應是家長,藉由大人的評價影響更多人支持這樣的親子演藝會,觀眾群中可能來自各行各業,也作為拋磚引玉的效果,讓臺灣的學齡前音樂教育的思維更加突破。親子音樂會的形式,必須以兒童天馬行空的角度去設計,另外考慮到學齡左右的孩童專注力只能維持約三分鐘,每首曲子都要經過重複的篩選精簡,以及改變表演形式,用戲劇、說故事的方式呈現,而戲劇道具的樣貌明確直接,省略複雜的專業術語,強調當下的聽覺與視覺感受,這些外在的感官體驗對於兒童只是輔助,真正能讓他們深刻理解的是,經過自身的夢幻想像,詮釋歌曲背後的故事,對於坐在身邊的大人而言,反而比較關注弦樂團的弦律、聲樂家的音色技巧等等,同一場演出、同一個音樂空間,卻同時存在著多元豐富的觀賞風景。
令人敬佩的是兩位聲樂家──男高音王典、女高音蔣綺真,必須在不長的串場時間,換好下一首曲子的戲服,每一次的亮相都讓孩子們發出驚呼,王典的活潑、古靈精怪的動作與表情,又不失高超的歌唱技巧,他的出場使舞臺與觀眾之間的上下關係被打破了;當大提琴與小提琴們演奏「小鳥之歌」的前奏時,這首在原劇中是由機器娃娃這個角色演唱,女高音蔣啟真此時機械般地、緩慢從幕後走出,手臂撒上亮粉,一身華美的洋裝,讓觀眾們讚嘆,孩子們連忙詢問父母:美人魚公主怎麼變成機器人了?(蔣啟真上半場曾以人魚裝出場),兒童對於色彩、視覺感強烈的物質總是充滿好奇,歌劇並非嚴肅、只適合特定年齡或階級,它可以如此親切、詼諧,整個演藝廳縈繞著輕鬆溫暖的氛圍。
舉辦親子音樂會的風險是,孩子在長達九十分鐘的長度裡,能否專注欣賞表演,答案是否定的,不時傳來小孩的哭鬧聲,或是坐不住椅子時的躁動聲,筆者認為文化中心演藝廳的正規座椅,對於孩童仍然不甚舒適,常會站到椅子上、四處觀望其他觀眾,為了維持精緻的品質,又要取決於觀眾的年齡層,需要樂團的取捨與平衡,事實上,樂團歷年在中場休息時會發小飲料(如牛奶)給孩子飲用,今年則是發送養樂多搭配茶花女的飲酒歌劇情,而筆者的疑問是──這樣的手法的確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但是否有達到理解樂曲故事的目的?或許有人認為以喝養樂多為媒介,可以為孩子建立飲酒歌之間的連結嗎?筆者以為,這場觀眾年齡層很廣的表演,即便是小孩子,也從兩、三歲到即將就讀小學的範圍,愈小的年紀認知出兩者關聯的可能性愈低,而主辦者的用意是讓孩子感到開心,能藉此了解音樂的背景則更佳,倘若不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繫,也能在孩子的童年回憶中創造一個印象深刻的節點。這些論點,都是未來樂團再做相同或相關的演出時,以及觀眾在往後表演是否認同使用此手法,雙方都能共同思考的事情。未來的親子音樂會將呈現何種創意的構思,又如何塑造出一個平易近人卻活潑精美的音樂環境,而今年在臺南的演出,對臺南市的家長孩童們又能啟發多少音樂教育思維,這些都將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