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
時間:2016.06.05 14:30
地點:臺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梁家綺
相聲瓦舍《賣橘子的》本為2015年的製作,因好評不斷,今年至全臺各地巡演,也獲臺南藝術節之邀,在新營文化中心全場售罄,熱鬧開演。有趣的是,今年的製作除了相聲瓦舍的鐵三角馮翊綱、宋少卿、黃士偉之外,加入了一個由翁銓偉擔綱的「姪子」角色,這「哏」用來諷刺去年在新北市演藝廳演出的插曲:一位遲到的觀眾因退票未果而大鬧,嗆聲「我是副市長的姪子,給我小心點!」,沒想到馮翊綱立刻拍了一段《向姪子致敬》短片酸諷這「好大的官威」,這次編穿進2016年製作中,讓人不禁莞爾。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從前有三兄弟,一個賣蘋果的,賺了大錢;一個賣小米的,也發了大財,還有一個種了一棵橘子樹……,這「賣橘子的」怎麼也無法與熱賣的「蘋果」與「小米」相比,賺不了錢的他於是推著一車的橘子大江南北地說故事去了。──多麼有趣的暗喻,這不紅不綠的蘋果、不白不綠的小米豈不是主流商業價值(美國Apple、中國小米)所橫行的現世?古老樸素的價值該何去何從呢?由此看來,《賣橘子的》劇名來自劉基(伯溫)的著名篇章〈賣柑者言〉,恐怕不是任意而為,「予默然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託于柑以諷耶?」其中的微言大義不顯自明:世衰道微、委靡之音遍佈的時代,還不如浪跡天涯,說些怪誕荒唐的故事,來表達我的心志吧!
編導馮翊綱在《賣橘子的字我解嘲:馮翊綱劇本‧極短篇》的自序中這麼寫:「一齣相聲劇,素材來自《古文觀止》、《搜神記》、《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時空在溯古泛今的大江南北穿梭。不迎合大眾,不符合『時尚正確度』。」但不夠大眾、不夠通俗,不擔心影響票房嗎?馮翊綱又這麼寫下,可說是對自己的創作立下註解:「當『文創』這個名詞被強調之後,定義愈發模糊了。本來,文化的精神,確實是多元、敦厚、寬鬆、融合,然而聰明的生意人,總能牽拖出對自己事業有利的解釋,迎合大眾口味,似乎成了『文創』的思維正確。」生意人或許能「與世推移」,但顯然創作者並不甘就此「淈其泥而揚其波」,依舊向古老的經典溯源,再創現世的新精神。
對中國文學較為熟識的觀眾,在貫口(大段連貫且富於節奏性的臺詞)中較能掌握其精彩之處,如在紫湖畔的八個孩兒「糖粽八打架」(唐宋八大家),不禁讓人捧腹大笑,讚嘆「哏」的鋪排;又宛如畫荻教子的悔過書,恣意出入古文經典語句,信手拈來,喚起了不少觀眾在中學語文教育的篇章字句;《西遊記》裡的「三打白骨精」、《三國演義》中蔣幹訪周瑜、《水滸傳》裡呼叫出來的「梁山之光」,以傳統故事為梗概,加入各式議題,原本擔心包袱(相聲中的笑料)皮之厚薄是否能引起共鳴,但從滿場的笑聲來看,應是通俗合宜的。表演形式加入劇場元素,捧哏配合逗梗的笑料在肢體上做出了舞蹈或與之相呼應的動作,舞臺則以一棵精緻的色塊拼貼樹,搭配貫口有節奏地亮燈,還有高低錯落的木臺子,在視覺上顯得相當豐富完整。
唯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今年度多加入了姪子的角色,本來相當期待是否會突破對口相聲的形式,而有群口相聲的精彩交鋒,但很可惜的,除了開場、過場之處有三或四人同臺的片段,整個演出還是以馮翊綱與宋少卿、黃士偉與翁銓偉兩兩一組相互接力完成。近年來「相聲瓦舍」努力開創新局,從2008年「公公徹夜未眠」、2010年「惡靈依依」、2012年「宋百百的演藝人生」、2013年「迷香」加入戲劇元素,朝舞臺劇形式的相聲劇發展,許多觀眾樂觀其成,然而大失所望者亦所在多有,後可發現相聲瓦舍2014年後的劇作又稍作回歸。究竟是傳統的一桌二椅好,或是新形式的呈現精彩,觀眾心中各有定見,相聲瓦舍的官網裡馮翊綱如是說:「相聲可以算是中國話的巔峰形式,是一種以『活的』的姿態存在的表演藝術,本就不該有傳統、現代之分,而是應該以不同的語言形式,活在每一個時代裡。」「賣橘子的」在內容(中國傳統經典)與形式(活潑的舞臺設計與動作搭配)算是個發揮的恰到好處的作品。
各位看倌,我說這「賣橘子的」接著又要去哪兒呢?想必會繼續雲遊四海,淘淘不絕地講述一個又一個似真還實的故事。你會相信這些故事嗎?相信有個少女在紫湖畔等待一世,只為她年輕時所做的一個約定?相信三百年的守望,只為看一眼木芙蓉花?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