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講堂──陳品秀「舞蹈評論與寫作」紀錄

陳品秀〈舞蹈評論與寫作〉

講師:陳品秀(雲門基金會文獻室主任、雲門劇場經理)

時間:2016.03.26 10:30-12:30

地點:臺南老爺行旅

記錄:李承曄

 

三個寫作原則

  寫評論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個是精準。比如剛在來的路上,我們講到一個詞「駝黃色」,駝可能是指為駱駝,那黃的部分,是哪種黃?色是指哪種顏色?在作精準訓練的時候,當中每個字都要思考你的字,與你想表達的意義是不是同一件事。第二,是簡潔,指的是你可不可以用最短的話把它描述出來。第三,是清晰,指的是論理清晰,所欲闡述的理論或邏輯、內容要很精準,明確。

 

舞蹈何以是?

  寫評論時,最基本的,是必須知道你正在看的、正在寫的作品是什麼?舞蹈之所以可以成為一種藝術類別,一定有它的特性。你必須知道它與其他的藝術領域究竟有什麼不同,以至於它可以變成一種類別。

  最重要的是,當你寫完評論之後,這個評論的目的又是什麼?你所預設的讀者是誰?了解這些問題後,你才知道你要怎麼寫。

  通常我們看戲劇,我們可以看它的文本,來做發揮。但對於舞蹈來說,編舞家也許會給你相對摸不著頭緒的一兩句話(前言、編舞家的話)。與其看文本,不如想想,舞蹈的重點、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人在「動」,一個人動或很多人在動。「動」這件事,關乎時間,身體在空間裡動,於是就有空間與時間變數,產生很多的變化。也可能還有音樂,音樂裡就是節奏。還有其他的劇場性元素,如服裝、燈光……等等。

  「動」之外,進一步是「怎麼動」,這就可能是舞蹈風格的討論,根據創作者主觀的選擇。從身體怎麼動這件事作為基本元素,這是舞蹈與其他藝術類別很大的差別,因此也影響觀者觀看的介入與評論切入角度的差別。

 

從創作到觀看之間

  作品本身,一定有一個創作者,她/他透過什麼形式、思考過程,給予觀者,希望觀眾與她/他或有共鳴或對話。對評論者而言,某一個角度就像中間者,是在做創作者與觀者之間所謂的橋樑。因此如果你的評論是要寫給創作者或觀眾看,你要選擇的可能是對話,可能就是達到所謂的溝通。

  比如150人次的小演出,然而真正看評論的可能只剩下20人或者更少。到最後可能沒有人記得這場演出,而你的評論會一直留在網路上被看到。因此寫這篇評論的時候,必須包含幾個基本要素。 (1)必須要清楚的標明這是在哪裡的演出,由誰編作、演出,這些基本資料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2) 必須去描述舞作的形式、方法,也就是剛剛提到的身體「動」的這部分,它與空間、時間、音樂、燈光、節奏的關係等。(3)觀點。一個評論一定要有觀點,如果沒有觀點,就會變成一篇報導或是感想。

 

評論的順序

  首先檢視節目單、或報導上,所要傳達的意圖,有沒有在這個作品裡頭?目的在避免對作品做一個主觀的評論。比如去看一個演出,評論者會說創作者沒有做到A。但創作者本來就沒有想做A。又比如,這個創作者花費長時間來製作這個作品,在劇場中演出時間一個禮拜。當下觀賞前你剛好失戀,因此當你觀看舞蹈時,面對舞蹈的抽象,就把自己情感全部放入在評論裡頭。隔天,創作者一看到這個內容時,他所創作的觀點意圖,卻與你的觀點是完全不一樣的。

 

舞蹈評論的特性

  舞蹈的特點,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在動。一人在動、或是多人在動。「動」這件事,是時間,「身體在動」就有空間的變化。時間與時間這兩種元素交疊,又因此產生出很多的變化。這裡頭還有音樂,而音樂裡頭就有所謂的節奏。還有其他的劇場性東西,如服裝、燈光等等。再來就是「怎麼動」,而這點就牽扯到舞蹈風格這件事情、牽扯到創作者主觀的選擇。

  談到舞蹈所用的技法、結構、風格。比如一把椅子。椅子的功能是坐。一把椅子一定要有離地、有三支腳,一定要有一個面。看一個舞蹈作品,通常會分段。也許第一段是一個大群舞,第二段是雙人舞。每一個段落,可能又會有慢板與快板的切分。每一段舞蹈裡頭都有不同的節奏。比如一個四拍要怎麼的去做,就有許多種節奏。而這個四拍的動作,不同的舞者就有不同的舞蹈詮釋。這些不同的安排與詮釋,都會讓舞蹈產生很不一樣的表現。評論者能不能看到這些,很重要的就是眼睛視覺(觀察力)的訓練。

  一個作品好比一顆洋蔥,有很多種層面可以來解析。一個作品通常不會獨立存在,除了剛講的結構、形式,還有很多不同的層面可以分析考量。比方創作者,這個作品在創作者的哪個創作階段?他個人的突破?那如果是國外來的團體,它的文化背景又是什麼? 比如芭蕾舞劇「天鵝湖」這個老作品,英國舞團將它改編成全男版,身穿龐克裝,藉此帶出同志觀點的新創作。又比如說以色列的團來臺,他文化背景的影響是什麼?這些都不是在一場舞蹈演出表面上可以看到的,必須由自己不斷解讀才知道這裡頭的意義。不要用自己的習慣來看待一個作品。

  舞蹈因為沒有一個很清楚的(語言)文本,所以常常會變成很多各自表述,「舞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東西,比如雲門「薪傳」,90分鐘就有9本舞譜,對研究者而言,舞蹈影片可能是更好的研究素材,你可以把這影片看10遍與20遍,每一次你都可以看不一樣的地方,第一點你可以看舞者與空間的關係,第二看它與音樂的關係,它與音樂是平行的嗎?還是背離的?為什麼要這樣做?

  另外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觀看這個作品的觀點,就不一樣。對於國外的觀眾,所觀看時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薪傳」,美國人看了就可能會聯想到五月花號的移民經驗。舞蹈史這件事情是跑不掉的,另外現在有許多的跨領域的作品,都是要做功課了解的。

 

觀察練習

(以維納斯、唐代美女圖、芭比等靜態圖片,讓學員們做觀察練習、討論。)

  人永遠受到地心引力的限制,西方強調人定勝天,所以在芭蕾常看到舞者強調腿要舉多高、挺多久,但在東方思維卻是天圓地方,多的是橫展、綿延的身體。這裡頭有它空間與時間的,不同的身體動作與舞蹈美學。

(邀請學員上臺做簡單的舞蹈「紙片人」,其他學員練習描述這段動作)

  舞蹈裡,你會看到具象的身體,身體有它的長像、性別,這些肉眼可辨的表象。但當它動起來的時候,卻又有抽象。因此它就像是具象與抽象的兩個互相結合。有些舞蹈作品,比較抽象的。像似現代舞,它可能也沒有主題,即便有簡單的文字簡介,但依然無法用語言知道它所述說的是什麼,可以藉由一個小小的片段的文字練習,寫出完整的句子,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帶領學員一同發想動作的動詞有哪些)

  在寫作舞蹈的動作描述時,到底要用哪個動詞可以精確的描述動作?很重要的是,要能夠讓觀者很清楚的了解到編舞家底是怎麼使用這些動作。例如點這個動詞,在前面再加上「輕輕地」點,或著是怎麼樣的點,接著再往下發展利用這個點來做了什麼事,進而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描述。

(拉邦的動作分析圖解)

  剛剛示範的紙片人舞蹈,我們可以透過拉邦的動作分析的方法來檢視這段動作。例如身體是有方向的、還是沒有方向的。它的動作到底是持續的、還是間斷的。它的力量是輕的、還是重的。不同的組合會產生出不同的質感。如雪的結晶,就像舞蹈一樣,不同的組合創造出美,與不美。這會變成你在評論的描述與解析很重要的依據。

(開始討論紐約時報所刊登的舞評前的21個問題。)

  這些問題基本上可以分三組,第一組談的是寫評前準備的注意事項,第二組是看演出的時候,自己要回答的問題,第三組是關於評論的論述是什麼。比方像,每篇要有多少字,這很重要。紐約一般的報紙評論,就三五百字。如何在這麼短的字,把想要講的話,又必須將團隊、場地等基本資料給寫進去?另外,有多少時間寫,這也會導致寫作上的問題。而在哪一個文章發表的平臺,這又會是與寫給什麼樣的讀者有關。

 

(學員提問)

  評論要有表達觀點的勇氣。演出中它所做出來的效果是什麼?而你對它所做出來的結果的評價又是什麼?例如繪畫發展到抽象的派別的時候,突然間與觀眾有了距離。當你身為一個評論者,你就必須要去思考自己能不能了解到這樣的抽象繪畫裡頭的重要性,或是它當下想傳達與突破的是什麼。有時候藝術家站在前衛的浪頭上,而藝評家是要能夠看得到它的創新思維,因此不能跟一般觀者一樣。然而你覺得創作者本身意圖是有道理的,那你又要怎麼把藝術家的觀點傳達給讀者,這也是評論者要去做的事情。

 

推薦書單

《舞蹈審美說》,James Michael Friedman著,歐建評譯,(台北:洪葉大城北出版,1997)

What is Dance,Roger CopelandMarshall Coh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