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藝術節音樂展演中的文化填補
時間:2016.04.16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葉佩玲
「藝陣」一般而言有兩種解釋:一是陣頭,是宗教活動中的遊行表演團體;另一是「陣頭」和「藝閣」,「藝閣」就是在貨車上裝上表演平臺,按傳統文本在臺上佈置相關情境,而表演者在其中演出。在臺灣社會中,廟會和祭祀儀式與民生息息相關,宗教活動在生活中的密度非常高,小巷中的小廟、大路上的宮廷式的神廟,隨時在馬路上遇上的不同神明誕辰遊行等等。煙火、神像、銅鑼、鎖吶、神轎都是印象中的臺灣宗教活動必備的元素。而《藝陣傳奇》以陣頭文化出發,中樂為主,配上西樂的協奏和獨奏,加入八家將的表演,令音樂會有更豐富的質地和層次,呈現出宗教活動中濃郁香火的人氣氛圍。
《藝陣傳奇》樂隊由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梆笛、曲笛、新笛、高笙、中笙、高嗩、中嗩、揚琴、柳琴、琵琶、中阮、大阮,加上銅鑼爵士鼓等敲擊樂器組成。音樂會演奏臺灣音樂家既有曲目《繞境隨想》、《西秦王爺》、《藝陣交響幻想曲》、《弄獅》和《風火電音三太子》。以上歌曲音樂畫面與敘事性非常強,即使沒有樂團背後多媒體投影的廟會畫面配合,歡眾也容易從中閱讀出一些場景或角色。筆者並沒有接受任何音樂訓練,對音樂會以「門外漢」的身份入場欣賞,對樂曲的理解只能依靠節目單的描述。但從《繞境隨想》的濃郁香火的聽覺營造,通過樂器的呈現,彷如看到白煙在空間中飄逸;又如《西秦王爺》音樂起首的二胡長音模仿馬啼叫聲;或是一些角色的帶動,如《繞境隨想》中的將軍出場,音樂帶動角色隆重登場的氛圍。筆者在《藝陣傳奇》一直可感受音樂帶來的一個又一個可閱讀的訊息,是情景、質地或是角色或是情節。透過每一曲目結束時的如雷掌聲,相信看到音樂呈現的畫面不只本人。筆者並非臺灣人,對廟會文化一知半解,在場臺灣觀眾聽到熟悉的「藝陣」聲音和意象被搬上大舞臺上被賦予新生命,可想像當下他們的激動與興奮。
或許這就是熟悉的社會文化元素成為藝術與大眾溝通的橋樑。當其他表演藝術除了呈現高度的技巧外,也一直討論作品的當代意義和存在價值,部份的創作也企圖要回應文化現象或社會議題。而傳統音樂大多仍然故我,沉醉於純藝術的世界,造成觀眾與音樂家距離愈來愈遠,觀賞音樂會的聽眾集中於曾受音樂訓練的族群,「音樂會」的專業形象對一般大眾來說門檻太高,「聽不懂」成了拒絕或「被拒絕」入場的理由。但「聽不懂」是否因音樂會上演奏的多是西方古典曲目跟臺灣在地文化幾乎沒有重疊之處,難以在其中有任何的聯想,如果是根據在地文化延伸的作品,運用在地共同的語言和樂手的表演熱度,音樂會否更接近觀眾?《藝陣傳奇》使用的陣頭、弄獅和三太子等音樂意象回應臺灣獨有的藝陣文化,加上中西樂融合的豐富多元聲音質地,題材上與觀眾溝通同時,沒有忽視音樂專業。按觀眾熱烈的反應似乎音樂會對他們而言,沒有存在「聽不懂」的問題。到底大眾「聽不懂」是聽不懂音樂?還是「聽不懂」音樂中呈現的文化底蘊?音樂節或藝術節對音樂會類型的選擇,除了邀請國外知名的樂團樂手表演外,呈現在地文化也應該是考量的一個面向。
今年的臺南藝術節音樂領域的表演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國外音樂家或團體;另一是專題形式的音樂,如南管或爵士音樂的演奏;還有就是以臺灣作發想基礎,原創或改編音樂。《藝陣傳奇》屬第三類,另有《古城四部曲──臺南音樂會DNA的排序創新展演》(臺灣歌謠改編)、《【TSO】許石與楊三郎──懷念臺灣歌謠交響詩》(臺灣歌劇)和《Wind的聲音》(國內音樂家曲目)等節目也是同一類。《藝陣傳奇》在同類音樂會,以臺灣宗教文化切入,而非單以國內既有音樂形式延伸而成的表演,填補了此次藝術節中,以臺灣為題的音樂會文化層面的一部份,使民眾有機會欣賞純音樂演出外,也有機會從音樂中聽見屬於在地文化的呈現,找到另一個親近音樂的期待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