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與舞蹈交會的藝陣想像
時間:2016.04.02 19:00
地點:億載金城
文/羅文君
秀琴歌劇團於4月2日星期六晚上19:00在億載金城推出環境劇場版的歌仔戲演出作品《番婆弄昭君》,文本內容來自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歷史傳奇故事「昭君出塞」,劇團用親近大眾的通俗手法來表現這齣傳統劇目,並且現地利用億載金城入口那道城門牆作為演出主要舞臺場景。觀眾進場時需要越過護城河引橋進入城門洞,而城門洞廊道中間擺著昭君出塞搭乘的裝飾華美的轎子,近看可以看到細部精緻的繡工圖樣,城門洞前則是一個半圓形古典花卉圖案的景片,於是進場時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般進入這個劇碼所欲呈現的歷史背景,而這裡其實也是表演者穿場準備之處。出城門洞可見約千餘個椅子排列在練兵場廣場的觀眾席,觀眾席面向的城門洞中央搭建的景片為主舞臺所在,城牆兩邊上方各有演出安排,左上方平臺設計為漢元帝座位,北番皇帝座位則設計在右上方平臺,恰恰好讓兩邊相互對照,而中間隔著的城門洞主牆砲臺也暗喻著兩國邊界,昭君出塞的轎子便從這裡隨著劇情緩緩出現。下方平地舞臺因空間有限所以讓主要角色及配角或舞者橫排一或兩列,沒有講話或不跳舞的表演者經常讓她們面向觀眾排排站,此後的調度走位都大致上是這樣安排。因為觀眾席為平面排列,後方觀眾幾乎看不見平面主舞臺的演出,故主辦單位也貼心在舞臺兩邊搭建投影幕,上方幕是演出現場的即時投影,下方幕是歌曲的字幕。
《番婆弄昭君》全劇共有十幕,演出一開始昭君身著連帽披風哀淒的身形姿態揭開序曲,然後燈光暗場又再亮起時時間便回到故事的緣起,故事文本還是以傳統劇目「昭君出塞」為基礎,描述落雁之美的王昭君不願賄賂奸巧小人毛延壽而遭到他惡意畫像點痣,導致漢元帝畫像選妃時被汙名為不祥之女而被打入冷宮,終於與漢元帝相會卻不料毛延壽逃過懲處,帶著畫像前去北番並教唆單于娶昭君為妻,雖然漢元帝寧願出兵不願割捨,卻還是敵不過北番強國,最後昭君為國家和平而自願嫁至北番,在最後一幕昭君出塞橋段中,與漢元帝難捨難分又因遠離家園悶悶不樂的昭君,番王為求美人一笑的載歌載舞歡樂詼諧的呈現作為本劇的結束。總體而論整齣戲劇結構中規中矩且節奏明快,但還是落於一般平鋪直敘的手法,從演出標題來看《番婆弄昭君》的「弄」應該是全劇的主要特色,卻僅僅集中在第十幕去呈現,演出大部分重心仍放在王昭君與漢元帝緣份淺薄命運多舛的過程描述。
不過秀琴歌劇團主要演員們唱腔功力扎實,演出細膩且深刻,每一幕演出都獲得觀眾們的鼓掌叫好,詼諧搞笑橋段也都聽到觀眾捧場的笑聲,像這樣大家一起攜家帶眷扶老攜幼戶外場域看歌仔戲的感覺,非常舒服且感動。演出結束劇團的感恩對話讓人感受到她們與觀眾建立起的溫情連結,只是正如秀琴團長阿牛提到,特定場域演出有優有缺,或許是首次在這樣環境劇場的大型規模演出,行政前臺與現場規劃的設置仍顯不足,以至於發生每一幕幾乎都有遲到觀眾穿越舞臺進場,禁止攝錄影卻前方觀眾仍大辣辣的在精彩橋段時拿起手機拍照,後方觀眾則是自由的移動椅子大聲招呼著尋找他們想看的位置,不看戲的孩子們樂得開心的在一邊草地翻滾,甚至還有民眾抱著愛犬觀賞演出,雖然如此,依舊無損演員們專注精湛的演出,數個段落聽到她們高揚的歌喉與俐落的轉音,觸動心底。這樣的環境劇場戶外演出顯現出一種常民日常景致,而與廟前樹下觀看歌仔戲稍稍不一樣的是,這是一場售票演出,大部分的觀眾們都是因為想來看戲而從各地來到億載金城的。而對於第一次看歌仔戲演出的觀眾也不用擔心,這場演出作品如同是一齣歌仔戲入門款,因為環境場域演出的特殊體驗不僅滿足了原本的固定粉絲觀眾群,也因為內容結構的簡單易懂,讓人更可以感受到歌仔戲的特色與風貌,亦在視覺上享受到華美服飾與道具的精緻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秀琴歌劇團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的產學合作成果,單就演出呈現上來看,應該是學校提供舞蹈編排與表演者的協助,部分需要多人來呈現歌舞熱鬧活潑或戰爭氣勢滂礡的橋段,便交由舞蹈系學生來呈現。只是,當學生們舞蹈動作略顯參差不齊,演出狀態仍與劇團演員有所落差時,對照專業演員的專注呈現,是否可以更雕琢這些學生表演者們的演出。也讓人不禁好奇著,像這樣劇團與學校產學合作經驗開啟了一個好的範例,是否除了學校提供舞蹈表演者讓團隊豐富作品呈現,學生們亦可從中習得團隊業界經驗之外,舞蹈系老師們是否可以藉此機會協助學生們在編排舞蹈過程當中有更多劇作文本背景深入研究的訓練,讓舞蹈在戲劇作品演出當中有更多的交集互惠。《番婆弄昭君》全劇的高潮以「桃花過渡」搭配車鼓陣舞蹈來作為演出重點【1】,當番王/婆搖頭扭腰的拿著絹扇踩著車鼓陣步伐唱著「~噯仔囉咧噯仔伊都~咳仔囉咧咳~」時,似乎隱喻點出「番婆弄」=車鼓陣/弄【2】的其中一個歷史由來傳說,但是這個部分的編排呈現其實僅僅直接取坊間常見民間舞來套用,並且做為傳達劇中詼諧效果的配舞,並沒有更深一層去描述這段歌舞對王昭君或對我們的特殊意義,可惜了「番婆弄」這個主題對這齣戲以及在臺南億載金城演出環境劇場可能帶來的嶄新串聯。觀眾們在這齣戲裡開心的觀戲唱和著,此戲在各方面滿足了大眾口味與視聽感受,只是對於我們在「昭君出塞」這樣傳統劇目既定印象裡,秀琴歌劇團使用大量藝陣元素舞蹈的顛覆嘗試並沒有帶來更多的連結與想像。
註釋
1、自由時報2016年3月28日:「⋯⋯臺南藝術節將顛覆傳統印象,加入藝陣元素⋯⋯」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973182
2、出自「⋯⋯關於車鼓陣的起源,有一位老前輩甚至說:「古代有『昭君和番』的故事,中原有出一位昭君,是個美人。番邦在這裡爭取禮聘,中原派昭君前往和番,昭君利用番邦人士組成藝陣,名為車鼓弄,或是稱為番婆弄,這就是車鼓陣的由來。」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cy2014/2751121490300012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