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之間,時而輝映時而爭鳴

駐節評論人:周郁然

黃琡珺&塔彼亞JOSEF TAPIA《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雙鋼琴音樂會》

時間:2016.04.17 14:30
地點: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周郁然

 

是默契,或是一體?

  舞臺上並置著兩架鋼琴,一部深黑而另一部火紅。一個下午之間,聽眾們共同經歷了一場以音樂所開展的對話漫談──兩位鋼琴家,四手的交奏,從雙鋼琴到四手聯彈,從莫札特到舒伯特,又從布拉姆斯回映到海頓。

  由臺灣鋼琴家黃琡珺與美國鋼琴家Josef Tapia聯手獻上,《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雙鋼琴音樂會》充分展現了兩位鋼琴家之間多種形式的琴韻互動。在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當中,黃琡珺與Josef Tapia一前一後地展現歌唱般的和諧對話。下半場的舒伯特《F小調幻想曲》,兩人則以四手聯彈形式交映著綿密細膩的內在風景。到了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位置互換的兩人更是演繹出雙鋼琴的雋永、繽紛與寬闊。

  我們可以發現,鋼琴二重奏不只是一位鋼琴家與另一位鋼琴家的合奏,這往往牽涉到更多層面的音樂關係,可以很室內樂也可以很交響化,可以是聲息相通也可以是辯證與抗衡。

  對比黃琡珺與Josef Tapia當天的音樂輪廓,並不是水乳交融式的緊密貼合;更多時候,他們所呈現的是理性與感性的對談(甚或是交鋒)。兩人在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和諧交織三段樂章,共舞與對唱之間卻流動著一種節制的喜悅。黃琡珺的琴路精巧冷靜,Josef Tapia的莫札特則較為明朗率真,兩人在雙鋼琴奏鳴曲的詮釋上,理智似乎凌駕了純真與輕盈的面向,少了點行雲流水的餘韻,不免令人感到美中不足。

  然而當這樣的爭鳴出現在舒伯特的《F小調幻想曲》,理性與感性的拉扯辯駁,正好成功催化出樂曲裡矛盾與善感的張力。兩人之間的琴聲鳴響,如同一個人的左腦與右腦,不是對稱而是對話,透過抗衡創造了不同於默契的另一種均衡。

 

碰撞不同層次的光芒

  音樂會上,兩位鋼琴家藉由音樂表達對恩師Karl Ulrich Schnabel的追憶和眷念。這位造育了眾多鋼琴名家的老師,十分重視音樂性的表達,認為鋼琴家必須使用全面性的情感去演奏。多層次的情感向度,也淋漓展露於這次的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主題、八段變奏與終曲,兩位鋼琴家在兩架鋼琴之間奔放多彩豐富的音色與情感層次。從聖詠旋律為起始,多種樣貌的光芒層層折射而出。

  在Josef Tapia斑斕音色的引領下,主題以宗教般虔敬的晶透質地呈現均衡的古典美;第三、第四變奏充滿內省和哲思的清亮,讓人聯想到巴赫;第五、第六變奏的競逐趣味之下,則藏著青春的生機與光采;終曲的恢弘寬廣,更是在音樂廳迴蕩出一道交響樂式的燦亮。

  當天下午,兩位鋼琴家的確為觀眾迎來了藝術的美好光芒,但在音樂會之外,臺南藝術節其實可以讓更多光亮互放的交會時刻,在生活中延續和體現。就藝術節的層次而言,音樂節目並不限於樂曲的演出,或許可透過講座、工作坊、大師班或社區居民參與,讓音樂的互動型式更豐富深刻,亦使得民眾與音樂之間產生更藝術也更生活的啟發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