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不夠聚焦
時間:2016/04/23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陳昭廷
此劇改編自《冰雪王后》,將冰雪王后拆解成雪怪及雪王子,相較於原著中善惡不明的冰雪王后,雪怪就是明確的惡,雪王子則是善。雪怪吸取人快樂、改變人心的特性,前者來自冰雪王后原本的設定,後者則是結合原著故事中,掉進凱伊的眼及心裡,使他變得殘酷的惡魔鏡碎片。惡魔鏡碎片細小,是自身眼光影響世界的隱喻,原著中所要面對的敵人沒有明確的形體,而是人性。此劇將冰雪王后拆解,再加上惡魔鏡的特質,使其變成一個具體的怪獸,其用意可能是要強化及具體化故事中的善與惡,使孩童在觀看時,有明顯的模範與借鏡,減少故事曖昧不明的地方。冰雪王后是成年女性的形象,她雖然帶走凱伊,但也因為這舉動,造成格爾達的成長,造成凱伊的轉變,故事中的兩孩童,似乎是因為這位類似家長形象的大人,才獲得成長。此劇將其外貌改成鹿神,應是想去除原故事中家長角色的形象,而王子這身份則隱含尚未能獨掌大權的狀態,接近孩童尚未成熟的狀態,用以鼓勵孩童獨立解決問題,鼓勵孩童的成長。
依照此脈絡,故事的主題與進行方式簡單明瞭。一個愛發牢騷又驕傲的小女孩格爾達,有一個開朗活潑,對她很好的朋友凱伊,但他突然被雪怪抓走,由於他是孤兒,沒人想為了他冒險,格爾達只好隻身前往黑森林,把他找回來。一路上,為了取得凱伊的消息,必須學著放低姿態,向綿羊請教;向許願樹許願後,受樹婆婆請託,帶著不願離開枝頭的枯葉同行;為了報答狼王的救命之恩,用可療傷的泉水,全部用來醫治受傷的母狼。除此之外,麋鹿和枯葉沙沙也一路相伴,最終一起成功打敗抓走凱伊的雪怪,將凱伊救回。透過這段旅程,格爾答懂得感恩,也懂得對人表達善意,是主題相當明確的成長故事。
但是整體戲劇的節奏有些緩慢。如戲的開頭,花許多時間呈現兩位主角的互動,從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及背景,但只是不斷重複表現格爾達個性不大有善,凱伊個性隨和等單一面向,最後讓凱伊以一首《玫瑰色的刺》這首歌,暗喻格爾達如帶刺的玫瑰,再度重覆強調開場至今,兩位主角所表現出的性格,而這些性格,不用花費近十分鐘的時間,重覆表現。
另外,表演有時在無關故事的地方花費太多時間,如呈現格爾達、枯葉沙沙與麋鹿遭受野狼攻擊的場面,及狼王拯救他們後,回野狼巢穴,看受傷母狼如何可憐等。這些段落,只有單純的情緒渲染:被狼群攻擊時渲染危機感,看母狼時渲染同情心,對於故事的推展,或是角色的成長,並無太多關係。來到冰雪宮殿和雪怪決鬥時,也花費過多時間,用顏色變化豐富的燈光、可任意組合分割的雪怪偶,及巨大的聲響、音樂,呈現主角一行人的打鬥畫面,但卻在打鬥的某個瞬間,爆出麋鹿其實是雪王子、雪怪奪走了雪王子的宮殿、雪怪原是一塊小流星等大量資訊,而且這些資訊,在整個故事中並沒預先埋下伏筆,如天外飛來一筆般,令人錯愕。訊息呈現完後,又再進行一長段的纏鬥,才終於打敗雪怪,救出凱伊。這些橋段的精彩的操偶演出及聲光效果,皆相當精彩,但只能堆砌單一的情緒,對於故事主題的呈現,或情節推展,或是角色的成長,並無法提供幫助。
格爾達的成長是明顯的故事主題,但雪怪所隱含的墮落的寓言,也是值得探討的地方。據麋鹿描述,雪怪原是一塊小流星,麋鹿揭發雪怪真身後,背景音效開始不斷出現許多大聲責罵的字句,似乎是暗示小流星因過多負面情緒而變得不快樂,進而轉為以別人快樂為食的殘暴怪物,而這也和故事主題相呼應,因為故事所講的,是常使自己處於不快樂的格爾達,如何克服缺點,開朗面對生活,是一則關於改變及成長的寓言。與之相比,雪怪則是人如何因為不快樂,逐漸失控,進而變成怪物的墮落寓言,若是後者成為副主題,並於故事中有詳細的敘述,故事便能呈現一個不快樂的人,於改變過程中及改變後得到的快樂,也能呈現人若是繼續使自己深陷不快樂中,可能會引向的另一種極端結局。兩種過程相互對照,雖會增加故事篇幅,但能提供孩童讀者更全面的觀點,使故事面向更加多元,也更能烘托成長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