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無尾熊

新評種:吳知豫

四把椅子劇團《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

時間:2016.04.16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文/吳知豫

  沙發、吊扇、達摩木雕;樓梯、鞋櫃、卡拉OK,充滿家庭感的細微擺設,在演出前自然陳列於場上,獨幕劇形式亦使演出時間等同真實時間,忠實呈現了「生活的切面」,觀眾就像第四面牆外的訪客,雖隔著距離,卻彷彿真正進入了廖家客廳。

  一切從稀鬆平常的居家生活開始。偌大的客廳安靜而平凡,靜默的開場雖無任何劇情,卻無形強調著空間,藉由空無一人的場景反襯「家」的意義來自於「人味」,其之所以為家,包含著一種情感羈絆。而客廳,則是「家」這個封閉領域中少數公共的範圍,幾乎所有事件與秘密的揭櫫都在此發生,隱隱散發著不確定性及不安全感。

  四把椅子劇團改編契訶夫經典劇作《三姊妹》,結合當代時事、在地文化與日常語言,塑造出一個具本土背景,描寫此時此地的新文本,無論是客套的泡茶寒暄、3C產品的令人費解,或者是重男輕女的觀念、澳洲打工度假、國族認同問題等等,皆如同現實世界的縮影,處處能打破隔閡,使觀眾共鳴。然而,時空的轉移並沒有影響所謂「經典劇本的共性」,在十九世紀的俄國或今日的臺灣,「工作/錢」始終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眾人渴望且追求的目標,就臺灣傳統觀念而言,由男性負責養家糊口尤為根深蒂固的思想,也造成長子衍竹對出國工作產生龐大壓力,這種普世的壓力處處可見,原因到底是年輕人的抗壓性差?抑或是上一代的教育責任?

  劇中有個插曲是這樣的,James提到澳洲發生森林大火,但無尾熊缺乏腎上腺素的分泌機制,遇到危險不懂得逃跑,只能命喪火窟。事實上,醫學中所謂「無尾熊壓力症候群」【1】即指面對壓力時,既無法逃跑也無法戰鬥,只能流露驚恐而無所適從。這些症狀,恰巧是四姊弟在劇中的最佳寫照。廖家四人各有不願面對的真相,長男多次重複的那句「OK, my dear sister.」即顯露出臺灣人典型的搓圓仔湯性格,或是像二姊對小妹所說的:「妳的文筆很好,但要用在對的地方。」即使藉由一次次勸說、妥協、隱忍來緩和氣氛,他們仍然無法消除自己的既有的立場和觀念,如同森林中的無尾熊,面對危機只能視若無睹,一再拖延,找藉口逃避現實,終究沒有行動。

  在弟弟妹妹皆仰賴大姊薪水與父親遺產的情況下,廖家的經濟狀況日益困乏,迫於無奈只好變賣家中的賓士車和自己的首飾,但在這燃眉時刻,從長男女友口中得知停放在外的賓士車不翼而飛,緩解經濟問題的希望瞬間崩解,透過一個無害的角色說出這令人震驚的消息,危機感更顯聳動,亦增強戲劇張力。隨著重大危機的襲來,三姊妹齊聚客廳面面相覷,然後以「我們先吃飯吧!先吃飯吧。」作結,將故事就此打住。編劇簡莉穎捨棄了原著劇本中,多年後眾人未如預期而維持原狀(除了長子已婚)的生活,而以開放式結局將劇情凝結於山雨欲來的氣氛之中,增添了觀眾詮釋與想像的空間,在這一觸即發、箭在弦上的緊繃氣氛下,不禁令人揣想:三姊妹進入飯廳後,會發生什麼事?結局平靜得詭異,好似暴風雨前的寧靜,預示著即將引爆的混亂,三姊妹故作輕鬆的表象,實為逃避問題的偽裝,暗藏著更多的不安。

  即便如此,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二姊一句「不會因為不成功而改變家人的事實」,道盡了家庭的溫暖與包容,全劇看似平凡,然處處充斥糾葛和無奈,導演以偶有的沉默來點綴大段對白,重新編排敘事節奏,傳達出劇中人內心的拉扯與交雜的情感。在時間的流逝中,回憶漸漸變成鄉愁,既回不去也忘不掉,劇中人安於現狀的得過且過,就像無尾熊一樣,非關有感或無感,都是日常。

 

注釋:

【1】參考黃峻偉:〈無尾熊壓力症候群,兼談重症的腎上腺不足〉網址:http://blog.huangrh.com/2013/06/blog-post_30.html (瀏覽日期:20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