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悸動?──百花撩亂或百花齊放?

新評種:梁家綺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悸動Emotion》

時間:2016.04.09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梁家綺

  臺南市文化中心自2015年邀請旅歐舞蹈家余能盛擔任臺南文化中心首任藝術總監,曾自製節目《天旋~當芭蕾遇到國樂》,結合芭蕾與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展現余總監大型跨界製作的實力。《悸動》則是繼2015後由余總監第二度為臺南藝術節推出的跨界自製節目,以音樂的想像出發,開啟兩趟旅程。

  上半場舒伯特《冬之旅》,描寫失戀的年輕人在絕望與哀傷之中,不斷流浪、尋覓解答的過程。曾在2015年以《奧地利音樂四杰經典重現Austrian Night》應邀至臺南藝術節演出的男中音獨唱Ivan Oreščanin,用溫厚的聲音演唱由德國詩人韋廉.穆勒所填的詩詞,開始時他由多媒體投影的街頭出走,一身著白衣的男獨舞者跟隨其左右,但聲音與動作並非截然二分的,音樂與舞蹈以巧思共冶一爐,男獨唱也加入少量的肢體演出,前者是吶喊的血肉之軀,後者則是憂傷的靈魂,有時兩人動作一致合而為一,有時兩人分離卻遙相呼應,白衣舞者如同唱者內心的延伸,或在暗夜中徘徊低迷,或在人群中追尋苦痛的解答,伴隨著投影場景的更換,彷彿也跟著他(們)走完一趟冬天裡黯然蕭索的旅程。

  下半場則與臺南市交響樂團及新銳小提琴家曾宇謙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被譽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舞作中伴隨柴氏一生的六個人物:母親、女友、妻子、好友、姪兒、戀人與柴氏互動、糾葛纏綿,由音樂本身與舞蹈動作相互搭配,勾勒出柴氏的感情世界大觀。

  從余能盛過去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音樂喜好,2006年芭蕾舞劇《柴可夫斯基‧寂寞芳心》、2007年《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到2012《羅曼史~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與人生》都可以察覺他對柴可夫斯基情有獨鍾。柴氏憂鬱浪漫,一生壓抑的情感世界充滿神秘色彩,表現在音樂上亦予人無限哀愁與幻想。

  可以推想這是一齣以編舞者浪漫之心為出發的舞作,名為《悸動》的跨界製作,然而,究竟是誰的悸動?又對誰悸動?當甫獲得2015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組首獎的新銳小提琴家曾宇謙走上演奏席,全場的觀眾莫不挺直背脊、身體前傾,將熱切的目光投射於曾宇謙流暢縝密的琴音技法之中,幾乎要忘了舞臺上的舞者身軀的流動;當男中音獨唱Ivan Oreščanin穿透性的嗓音引領眾人展開絕望而疏離的《冬之旅》之時,觀眾的眼光在舞者、獨唱者與鋼琴獨奏Pauli Jämsä間疲於奔命,揪心於該將如炬之火投注至何方才好。

  這究竟是一場音樂會、歌劇,還是一齣舞劇呢?《悸動》為繼2015年起臺南文化中心第二次的品牌自製節目,理當繁花之上再現繁花,越璀燦耀眼迷人越好,以余總監在歐洲劇院跨界製作的經驗,這樣眾星雲集的作品實在令人目眩神迷,既是舞蹈、交響樂的集合,又是聲樂、鋼琴演奏的搭配,眼花撩亂的重組再造,眼光似乎難以聚焦。一口氣眾覽多重跨界的確令人大呼過癮,但耀眼的星該如何相互輝映而不至於互奪光彩,或許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