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盛世轉眼過,夢裡再會烏托邦

新評種:賴思伃

鶯藝歌劇團《空棺謎》

演出時間:2016.05.08 19:30
演出地點:大天后宮廟埕

文/賴思伃

  儘管筆者對於傳統戲曲較無涉獵,也早已聽聞臺南藝鶯歌劇團聲名遠播,本次臺南藝術節推出全新創作《空棺謎》,於大天后宮廟埕前免費演出,現場果然盛況空前,分不清是夏夜熱潮的反撲,或是在地民眾的熱情期待。

  藝鶯歌劇團選擇於寧靖王原故居,大天后宮廟埕前演出,利用廟埕固有建築做為舞臺畫面延伸,視覺上充滿仿古風情。有趣的是,傳統戲曲中酬神、謝神、扮戲給神明看,如今迎合當代藝術節目,與神廟同方位,演給民眾看,讓人不自覺聯想到當代戲曲不斷改變、進化,帶給觀眾全新視野的用心良苦。

  《空棺謎》全劇將近三小時,描述南明落難的寧靖王爺朱術桂,在漂泊四十年的逃亡生涯後,落地於臺灣,原以為能安享天年,然而面對清廷處處逼迫的局勢,東寧動盪的朝政,以及內心的道德掙扎,最後決定自縊而終的歷史故事。

  編劇劉秀庭野心十足,將這段橫跨十九年的臺海歷史濃縮在十場戲內,精煉呈現出重要歷史人物的立場、性格與抉擇如何左右情勢。全劇以曲連曲,鮮少唸白,由於題材嚴肅,亦鮮少插科打諢,但現場觀眾如癡如醉,沉浸在歷史氛圍中。劇名「空棺謎」取自寧靖王死後,民間百姓感念寧靖王恩澤,在民間製造百座空墓,使降清將領施琅無從破壞的典故,場上雖未演出上述橋段,在欣賞完寧靖王迷網、掙扎的過程,以及他的領悟與抉擇後,空棺之謎的答案早已呼之欲出。

  編劇以一場「新國朝政」,刻劃出鄭經一手打造東寧王國如何繁盛,帶出前朝遺孤寧靖王面臨明朝已不復返的事實,東寧王國不斷崛起的現狀,以及清廷境外不斷施壓的尷尬處境,陳永華一句「識時務」成為朱術桂心頭上的梗。接著,透過沈光文點出鄭經的東寧王國之偽善,以及海上冤魂鄭成功入夢提醒初衷,讓朱術桂醒悟,安身立命之所在不在他鄉,必須自己創造!此後十九年,寧靖王順應鄭經命令,攜家帶眷入山開墾,不僅善待鄉民,亦牽成漢人與西拉雅族聯姻,解決羅漢腳問題,一時之間,寧靖王美夢成真,觀眾亦看見,也認同這樣美好的世外桃源。然而,隨著歷史動盪變遷,烏托邦終究破滅,隨後展開腥風血雨,王妃過世、五妃自縊、寧靖王交出印璽等家國破滅之痛,更讓人緬懷寧靖王之賢明。

  在觀賞改編史實作品時,必然牽涉創作者如何詮釋歷史,以及整部作品呈現何種史觀的問題。寧靖王爺的歷史資料豐富,編劇亦謹慎刻劃,然仍讓人隱約感受本劇召喚了一個由寧靖王建立的烏托邦。劇中,寧靖王不時感念「這片土地無條件接受了我們」、「土地都是你們的,要好好珍惜」、「總算是來到臺灣了!」,並且加入西拉雅族傳統歌謠〈數字歌〉橋段,以及與漢人彼此適應、交流文化過程等劇情,讓筆者直接與當代臺灣多元族群、國族認同紛沓的處境做連結,不禁提問:前朝已亡,後浪正興,若是如同寧靖王一般,在維持現狀的前提下,打造一處烏托邦,能繁盛多久呢?當然,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座烏托邦。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空棺謎》一劇史料豐富,角色刻劃動人,演員演技、唱功皆了得,曲曲能感受到角色內心掙扎,導演場面調度變化多端,虛實交錯,寫實/史,也寫意,全劇隱含對當代危局的提問與憂心,以及滿腹的關懷,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