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勾魂,或情節入勝?
時間:2016.05.06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梁家綺
如果張雨生還在,今年的他,已經五十歲了。如果他還在,他會怎麼看這齣音樂劇呢?以音樂劇向小寶張雨生致敬絕非偶然,臺灣音樂劇的發展始於1980年代末,1990年代處於摸索成長階段,1997年果陀劇場與張雨生合作,改編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為搖滾歌舞劇《吻我吧!娜娜》,擔任音樂總監的張雨生負責全劇的音樂創作,根據劇中不同的角色性格與劇情起伏,創作出二、三十首歌曲,讓人驚嘆張雨生豐沛的創作能量,得到相當亮眼的成績。同年,張雨生於果陀劇場返家的路上發生嚴重車禍,不幸身亡,留下無限唏噓。
從2014的首演,到2016被導演喻為「不只是加演」的「2.0進階版」,加入首次挑戰音樂劇的人氣演員賴雅妍,與2014原班底創作歌手蕭閎仁擔綱主演,從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場場爆滿、票劵皆售罄的狀況可以觀察出,張雨生代表一個經典華語世代所發揮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同時,音樂劇在明星的加持下,產生了不一樣的觀眾族群,將許多原本並不一定關注音樂劇的偶像「粉絲」帶進戲院,增加《天天想你》這齣音樂劇意義上的歧異與多元性,也由於這樣的特別的演員組成,以及為紀念張雨生的初心,產生觀眾族群不同的視聽期待。值得觀察的是,專業音樂劇演員與偶像明星的光芒是相互輝映還是有所掩映呢?當加入偶像明星參與演出,對於音樂劇的曝光、宣傳與票房無庸置疑有更高的效益,也增加觀眾的期待心理;相對的,非歌唱背景的演員與專業音樂劇演員的歌聲一經比較難免相形失色,但有趣的是,從謝幕時觀眾所關注的焦點,到現場滿溢的花籃,還是可以發現偶像明星的光芒大大掩蓋了其他別具實力的演出者。因此整體來說,對偶像演出的寄望與熱切支持,以及對張雨生個人的追思與緬懷,大過於音樂劇最基本的設定與開展。
《天天想你》挑選張雨生的經典歌曲去串聯故事,故事以兩條線為主軸:一是面對現實卻捍衛夢想價值的咖啡店老闆程駿年(蕭閎仁飾),與自紐約返臺的國際新銳攝影師徐曼(賴雅妍飾),多年前沒有好好的道別的兩人,在久別重逢後修補理想與愛情的破碎;另一則是在模特兒界尋覓愛情不得的名模Angel(陳品伶飾),最後卻發現最珍貴的人就是在她身邊的經紀人Michael(姜柏任飾)。以張雨生的音樂出發,而非劇中人物因應其性格、角色動機、劇本情節的發展而歌而舞,這種先有歌、後有劇,由歌曲倒推回來的創作方式使這齣音樂劇的編創難度相當高,如何使角色的情緒以及劇情的起伏與歌曲貼合,是值得關注的焦點。在劇中的某些片段不得不讓觀者覺得是為了張雨生的歌而歌,當鋪陳不夠,劇與歌便顯得略為牽強與突兀。例如當Angel與徐曼相遇後的工作橋段突然唱起〈姊妹〉,在尚未感知兩位女角在彼此生命中的連結時,便有劇情上的阻斷,不甚流暢;老房子被拆後眾人唱起的〈沒有菸抽的日子〉,想表達那份現實的無奈,卻因為劇情中老房子被懸掛心念的堆疊情緒不夠,似乎也無法將歌曲伏貼於劇情之上;最後的〈帶我去月球〉中「走/帶我走/走出空氣汙染的地球/走出紛爭喧擾的生活」歌詞的浪漫與理想性似乎超出男主角阿駿在劇中「只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地方,供被都市弄煩的人一個休息的小角落」的設定,雖然搭配星空背景投幕令人目眩、意境十足,但在劇情推展上還是有跳接之感。
儘管有一些讓觀眾歪著頭思索流暢性與否的細節存在,但或許音樂本身就有一種魔力,為戲劇施與加乘的魔法,屏除於語言之外。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藉由歌唱與肢體,以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就足以牽引觀者細胞裡的情緒感受,為之哭泣哀愁,為之熱血沸騰,所以劇情可以退在情緒以外,成為次等的要素,因為在一首歌曲或一段歌舞中,時空與意義可以壓縮也可以延展,歌詞代替了臺詞。在《天天想你》中更是如此,因為張雨生的歌曲太具有標誌意義,觀眾的情感投射是可以超脫於劇情之外的,那可以是一首在生命中有過重量的歌曲,只要歌詞中的一言一語足以撩撥過往的記憶,情緒便會在其中翻飛,只要這些曲目曾陪伴你度過某個難眠的夜晚,在演唱的當下就可以使你迸發眼淚,甚至讓你開口齊歌,那可能不是劇與你的連結,而是歌曲本身就牽引著你,召喚出屬於你自己的故事,讓臉頰發燙、血液澎湃。
但說到底,《天天想你》音樂劇抓回張雨生用音樂撫慰人心的初衷,以紀念他出發的劇作,回歸張雨生本身既是偶像歌手,也曾參與戲劇演出,更重要的是,他在音樂上無數膾炙人口的創作,留給一個世代無可取代的記憶。所以,究竟是音樂該勾魂攝魄,還是情節當引人入勝?不同的觀眾族群內心可能有自己的答案。不變的是,深刻的生活與感受,就可以大聲說出〈我的未來不是夢〉,在〈靜夜星空〉底下,也可以有最純真、最原始的信仰,如同最後一首致敬的歌曲〈我期待〉,儘管「前前後後/迂迂迴迴地試探」,但這個演出的夜晚,讓許多想念張雨生的朋友在〈天天想你〉之餘,可以「昂首闊步/不留一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