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想像的海洋──小野麗莎的Bossa Nova之夜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梁家綺
‘’Why don't we take a little piece of summer sky/Hang it on a tree?/For that's the way to start to make a pretty world"小野麗莎在〈Pretty World〉中輕柔地唱出來,像是夏天裡的海浪,輕輕拍打著岸邊,在樹下的人兒,隨著風與海濤的節奏晃蕩,一眼望去,那遼闊的海就是個「美麗新世界」。
小野麗莎於2016臺南藝術節「國際經典」單元中開唱,曾多次來臺的她,這次在臺南的演唱別具意義,小野麗莎和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九十五年前她的祖父母來到臺灣,她的爸爸便是在臺南誕生的。後出生於巴西聖保羅的她,受到父親經營的音樂酒館影響,耳濡目染之下對音樂產生莫大興趣,生性害羞的她,也因為爸爸的鼓勵,才敢站上舞臺,用音樂溫暖人心。
巴薩諾瓦(Bosaa Nova)發展自節奏性強烈的巴西傳統音樂森巴(Samba),後與美國爵士樂相融合,形成一種慵懶、具柔和節奏的音樂形式。1959年於法國坎城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巴西電影《黑色奧菲斯》使用了大量的Bossa Nova元素,使得這種形式的音樂開始廣為人知,備受注目。
演唱會共帶來了二十首經典好歌,上半場有耳熟能詳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Pretty World〉等,小野麗莎也特別獻唱〈Whatever Will Be Will Be(讓一切隨緣)〉給非常喜愛這首樂曲、同時也在現場的母親。下半場則宛若音樂之旅,有巴西風格、法國香頌、義大利歌謠、日本曲目,更有中文歌曲〈甜蜜蜜〉與〈夜來香〉,特別的是咬字不清的中文發音好像一點也不影響音樂的流暢性,彷彿語言的發音本就是如此,語言融進音樂的節奏與律動之中,搭配鋼琴、爵士鼓、薩克斯風的編制,富多樣性,個別的solo也令人驚艷,時而慵懶,時而搖擺,時而富強烈節奏,選曲交叉錯落,層次豐富多元。
聆聽小野麗莎演唱會最讓人感受到的是音樂與人的一致性,沉浸在其中,Bossa Nova音樂的精神──自在、不受拘束、不受限,旋律像遙遠的浪,不斷擴展推向岸邊,複式融合與延伸,廣袤而無垠,種種的想像與節拍的湧現在此時彼刻不斷拍打自己。節目最後在觀眾的安可聲中帶來她第一首學的中文歌〈何日君再來〉,以及王菲〈我願意〉,小野麗莎輕舉起雙手示意觀眾們一起唱,上下的歌聲迴盪在演藝廳中,彷彿一種溫柔的包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