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外臺,魅力不減
時間:2017.05.06 19:30
地點:臺南市南門公園廣場
文/林立雄
秀琴歌劇團的《阿育王》,2009年便於臺北市立社教館城市舞臺首演了。當時,正是歌仔「佛教劇」的鼎盛時期,林鶴宜還曾以「劇場變道場」形容那時的情景。【1】不過,睽違八年的時間,秀琴歌劇團於臺南藝術節將這部歌仔「佛教劇」《阿育王》重新搬上舞臺,並選擇走出劇場,回到戶外的野臺演出,不知道秀琴歌劇團是否渴望在觀眾面前展現劇團能夠兼能於劇場與野臺演出的真實力呢?又或是證明這部作品經過歲月的淘洗之後,是否仍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呢?
編、導、演三棲的米雪以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史事作為改編的基礎,關於這段史事,得見於《阿育王傳》及後人書寫的諸多佛教故事。方開場,聞聽臺上演唱【佛曲】便能猜知,全劇大概將貫串著佛教典故、輪迴、業果等思想。不過,雖然佛教的「果報業力」思想的確縈繞於整部作品之中,但觀賞完此劇後,我對這部作品有了不同的看法。就我認為,即便這部作品在內涵上仍是一齣佛教戲劇,但,這部作品中所刻劃的人倫、愛情等悲劇,並藉此達到教化,卻是這部作品相當令人動容、巧妙之處。
全劇共有九場,分別是〈造作力〉、〈怨憎苦〉、〈慈母心〉、〈情緣生〉、〈權取障〉、〈愛欲癡〉、〈孽海沉〉、〈法空相〉、〈轉輪王〉。全劇不完全就阿育王史事記載經營。歌仔戲《阿育王》在這九場戲之中,經營了阿育王(張秀琴飾演)年少的驕傲暴戾、母親的護子心切、皇室奪嫡的黑暗血腥、阿育王與羯陵迦公主如月(莊金梅飾演)的愛情、母親遭到殺害後回國向諸王報仇奪取王位。最後,在錯誤的征戰中誤殺所愛之人羯陵迦公主如月。因此,阿育王從中體悟了世間無常,人世間存在的因果、業力左右著人生,最後選擇皈依佛教,至死不動干戈。
在九場戲的安排裡,巧妙的將阿育王年少不羈到皈依佛教之前經歷的愛、欲、貪、嗔、癡,乃至於親情、愛情與世道險惡等安排在劇中,敘事雖然因為情節線的複雜而稍顯破碎,但在導演的精心安排下,仍舊是進行流暢。再者,劇中並未因其「教化性」而忽略了插科打諢與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阿育王》除了在歌仔「本色」的表演呈現上精湛外,演員身著特殊設計的莎麗(Saree)與頭飾,並融合印度風格的音樂與舞蹈,猶如觀看一部寶萊塢電影,讓這部作品增添了許多異國風情且不顯唐突。看完此劇,也讓人聯想起發表於2001年的印度電影《利劍紅塵》(即《阿育王》Asoka),同樣擁有其教化意義,但在各方面仍顧及戲劇的娛樂性與雅俗共賞,情節高潮起伏,時時刻刻抓住觀眾的目光不肯輕放。
雖然,劇中某些情節安排可能稍顯單薄或不夠合理,如如月身為公主在未有貼身侍衛的陪伴下,隻身出城找尋阿萬(阿育王化名),甚至在最後忽然間被阿育王誤殺不免有些灑狗血,除此之外,在場面安排上,許多需要經營做大的場面在走出劇場後,因未能使用投影或其他安排,而顯得不比劇場中的呈現來得壯闊、浩渺。不過,劇中曲詞描寫淺顯易懂、直擊人心,並貼近人物性格。再者,音樂設計周以謙所作之曲與曲文描繪之情感、情境相互貼合,演唱與過場音樂在劇中的安排更是鬆緊得當,推動著劇中的衝突與高潮,讓《阿育王》的整體表現可說是瑕不掩瑜。
秀琴歌劇團在整體上是行當齊備、演職員素質相當高的劇團,無論是主要演員或是龍套演員,在工架、身段、唱腔上都有相當精彩的表現,不得不讓人讚嘆。除了領銜主演的張秀琴、莊金梅等前輩演員外,《阿育王》還特邀明華園日字團的新銳小旦陳昭薇,與「我是楊麗花」歌仔戲大賽第二名的青春小生王婕菱共同演出此劇。觀賞了不同團隊的新編戲、傳統戲中,皆能看見歌仔戲前輩演員們對後輩的厚愛與提拔,歌仔戲在這幾年的傳承與努力之下顯然已見成果。看見青年演員如此優秀的表現,與臺下老、中、青皆有的熱情粉絲,總不免會質疑,歌仔戲真的沒觀眾嗎?
當然,在臺南藝術節以舊作,甚至是佛教意味濃厚的戲劇發表,不免顯得有些了無新意。但,在這部作品中,觀眾能夠在劇情的鋪演中將「教化」放置在最後思考,先以感受劇中人物情感、寫詞作曲,乃至於表演上的精湛為第一,或許即能證明,這部作品從2009年至今,仍有其經得起考驗之處。雖然,劇不足之處仍有,但《阿育王》到了外臺,仍然魅力不減。看見早早就到現場佔位以及特別從北部千里迢迢而來的觀眾,不得不說,秀琴歌劇團讓我見識到了外臺歌仔戲團的堅強實力與蓬勃的生機,也見識到了「雅俗共賞」的可能性。
註釋
1、林鶴宜,〈劇場變道場——談談這幾年的佛教歌仔戲〉,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370(瀏覽日期:2017.5.8)。
劇照拍攝:臺南藝術節志工江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