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兒童觀眾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時間:2017.04.16 10:30
地點:321巷藝術聚落──臺南人戲花園
文/陳明緯
影響.新劇場歷年的作品多將經典文學作為表達主題的題材之一,《Knock! Knock! 誰來敲門》故事結合了《愛麗絲夢遊仙境》與《納尼亞王國:獅子˙女巫˙魔衣櫥》(註1)中與「門」有關的場景,保留經典台詞如兔子的「要遲到了!要遲到了!」,其餘台詞則重新改寫,讓語言「台」味十足。董淑貞與張家禎兩人在說書人與演員的虛實身分間穿梭,而切換的開關與故事的轉換則是舞台與觀眾席之間隱形卻過不去的「坎」,每當張家禎經過此處時便會大跌一跤,這個問題在演出過程中只留下問號,沒有確切地解答,給予無限的想像空間。
本劇試圖從內在意涵至外在形式實踐兒童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表現手法讓人新奇與驚艷。
舞台上散落的幾個大塊積木,隨著情節發展,演員改變積木擺設方式,從拱門、橋、王位乃至對比縮小的愛麗絲顯得巨大的半支插在地上的鑰匙。使用積木的方式不受限制,任憑觀眾想像,也可以藉由故事本身來讓場景立體化,是美感與創造力的開發,觀看轉變的過程亦是對於認知能力的增強。演出中所使用的道具多是創造性戲劇會使用的簡單物品,如布、小球等,這些中性物件是否能變成劇中的一部分,除了演員本身的表演功力之外,觀眾的想像力也是關鍵,這也是本劇互動的手法之一,不是傳統兒童劇中跳脫情節、打破第四面牆的問答,而是在無形中達成想法上的交流,本劇得以順利演出。
在語言的運用上,除了大玩雙關,如「鑰匙掉了」讓舌尖後音發不正確而誤聽成「要死掉了」,增添趣味性,亦揉雜多元語言的元素加入演出,從介紹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兔子使用包括國、閩南、英、日、印尼、越南等逾十種語言,到進入主要情節中,國語及閩南語交互使用,是編導呂毅新想藉此照顧到台下由不同族群組成的觀眾(社會的縮影),近年來,台灣新住民的比例愈來愈高,不同族群間的相互包容和尊重,是我們關切的議題,但在本劇中的呈現,可能沒有做太深的刻劃,兒童觀眾對於聽到不同國家的語言,因其音節或發音方式與國語不同等因素而大笑,對於包容和尊重是否反而造成反效果或未被傳達?這是值得創作者與陪同觀賞演出的家長可以思考的問題。
本劇結合豐富的表現形式,在演出中除了看到戲劇的發生,也融入了大量的肢體動作與舞蹈、說唱藝術,值得一提的是環境與藝術裝置。在非劇場空間的321巷進行演出,如何利用此環境創造出劇場的魔幻空間?劇中演員在進入不同故事時,以肢體或跑場,甚至是口述的方式建立這個場域的不同面貌,「納尼亞王國」時,321巷內的電線杆與遠處清晰可見的大樓成了王國的範圍,讓虛幻的場景建立在現實環境中被創造,這也是對於觀眾想像力的實踐之一,再次創造了兒童劇與環境劇場的結合。(註2)然而,除了劇中偶爾的繞場繞過觀眾席與結尾時看似地上隱形的門被打開後的驚喜,此次演出的觀演位置過於明確,觀眾是否有可能在演出過程中離開觀眾席,真實地與環境產生互動?畢竟建立在想像力之上的,終究得回歸兒童真實的經驗。
此外,《Knock!》拿掉了傳統認知中刻意與觀眾互動的設置,增加了演出前後的藝術裝置,進入演出場地時會先經過由竹筒組成的「聲之門」,觀劇以前先有聽覺感官的刺激;演出後的參與式裝置如「敲敲門」不同的門扣體驗敲門,強化對於門不同樣貌的想像;「按下快門」在演出結束後與演員合影,此「門」是一雙關語;「畫畫門」則是筆者認為最能滿足兒童觀眾動手做的一個設置,觀劇完後即刻將想像具象化,在地上可見用多色粉筆所彩繪的不同樣貌的兔子、門和鑰匙,相較於劇團與作品本身,這是觀眾對於創造力最直接的實踐方式。
對於最初和結尾始終困擾著主角的隱形卻過不去的「坎」,劇末僅以「敲門聲」作回應,再由從後方拉出的布幔蓋住整個觀眾席,觀眾沉浸在這個短暫的神秘空間,對於那道門是否被開啟、後續如何,並沒有特別的注意,而當布幔被拉至最一開始主角進入的紅門外時,戲也就結束了。藉著門的開啟,故事帶給觀眾什麼?而門的再次關閉,又將哪些新的想法留在這裡?當「Knock!」的敲門聲再次響起,無論這一次將是哪位人物的進場,兒童觀眾心中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應該迫不及待地準備迎接門的開啟,而這正是影響.新劇場致力推動的目標之一。
註1: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愛麗絲夢遊仙境》,1865 – 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獅子˙女巫˙魔衣櫥》,1959 – C.S.路易斯(C.S. Lewis)
參考自節目單
註2:
影響.新劇場自2012年入選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節目包括2012年《躍!四季之歌》於原臺南武德殿、2013年《海天鳥傳說》於吳園公會堂、2014年《尋找彼得潘》於BB Art,而其在2016年推出親子環境劇場《浮島傳奇》於大南門城,透過互動式環境劇場情境展演,給親子觀戲帶來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