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立場在藍花楹下相遇
時間:4/1(六) 14:30(《鼓動藍花楹的樂章》。導聆人|王浩一;表演團隊|謝皓成/打擊樂演出)
地點:府平公園
文/詹雅晴
這不是一篇劇評,而比較像是一篇樂評,更像是紀錄演出或是坐在藍花楹樹旁所想的延伸。午後的陽光剛好,尚未進入夏天的暑熱,府平公園內亦有微風。下午的演出為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主題下的系列活動:《樹下音樂風景》,本策畫共有八場,這個系列策劃是以城市裡的樹為主題,每個場次在不同的樹下,一場與一種樹相遇,每場台南不同地方,有音樂表演與台南故事導聆。這個場次演出在安平區的府平公園,公園內開滿粉紫色花朵的藍花楹(Jacaranda),敞開在廣場兩列歡迎前來的民眾。
導聆人王浩一是台南城市作家、文史工作者。王浩一從鄭成功的身世說起,連結到府城內的鄭氏傳奇故事、鄭氏父子的一生、鄭成功所引入台灣的食物、鄭氏所建立之古蹟建築的歷史年華等;而謝皓成團隊則帶來花蓮太魯閣族的原音,藉由口簧琴傳達彩虹橋意象、以原民樂風混合電音元素呈現祖靈之眼、以四聲音階的木琴勾勒奇萊原音。兩者在表演的安排上相互穿插,一段導聆後則是音樂演出,當要再接到導聆時,聽眾也要跟著轉換頻率,回想方才的故事進展到哪裡。兩者並無銜接之處,試猜主辦單位在安排上並沒有刻意要將兩種史觀並列放置,但以鄭氏父子為府城基底的歷史關懷,與原民樂音兩相對照下,卻有隱藏或不可見的弦外之音。
台灣原住民的樂音向來充滿著生命力與自然相應,謝皓成將樂風融合西方元素,但不失原初基底:在《靈》這首曲目裡,唱著「Tminun」的反覆,為原民女性織布之歌。謝皓成並不僅是將原民織布、獵人的占卜鳥等元素作為符號,而是將其作為主體出發發想創作。謝皓成作為原住民音樂家的身分,以其關懷創作,並與所處之場域內的位置對話,同時亦將原住民音樂的獨特介紹給聽眾。樂音壯氣迴盪,閉上眼,腳踩的石子路化作山林間的泥土,像隔著岸都能聽到響徹的口簧琴聲在和煦的陽光與微風中。
我們可以選擇在歡樂的午後忽視這兩種立場的並置,只享受微風下的樂音飄揚、生動故事。但面對兩相對立的史觀,隱晦的弦外之音像雜訊般干擾著,說這篇是紀錄而不是寫評的我記下的感受是:「難以忽略被拼貼起來的兩種記憶,對立卻沒有對話」。成為我對本場演出的註解。
在表演現場除了主辦方設置的觀眾席,公園內的涼亭、石階上都散置著人群,有家庭帶了野餐墊來公園野餐,而主辦單位也準備了台南在地的波哥下午茶組:紅茶(冷熱任選)與手工餅乾,給參與樹下音樂風景的民眾自由索取。搭配著藍花楹搖曳,參與者在悠閒的氣氛中,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對於兩種立場的並置感到些許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