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洋相隨的落日輓歌
時間:2017.05.06 16:00
地點:安平觀夕平台
文/王清惠
傍晚四點的安平海邊,夕陽讓海岸襲上一抹橙紅,沙地吸滿炙熱穿透鞋履間,放眼望去,除了假日滿滿的人潮外,還佈滿了白光點點的貝殼碎片。《52 Hertz》選擇以沙灘做為舞台,非人工化的自然景觀成為最純粹的佈景。
觀眾進入表演場域前,會在入口處領取一件米白色斗篷,穿上後化身為場景營造的部份,同時間形成一個悶熱內部空間,厚重的棉麻材質覆蓋在身上,雖阻擋了強烈的陽光,但熱辣仍穿越表布不斷逼出汗水。
在黑潮海洋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解說下開始淨灘活動,他們將人群分組帶開,觀眾被引領著,在沙灘上撿拾貝殼殘片。身穿斗篷的人們緩緩而行,或坐或蹲,將貝殼堆滿手掌,再投入麻布袋裡,清脆的聲音此起彼落,自四面八方響起。撿拾的過程中,對於是否將殘片全數清除抱有疑慮?整片沙灘龐大數量的殼,並非幾小時內可撿拾完畢;另一方面,也擔憂碎片會割傷舞者的腳,在沒有限時的明確指示下,大多數人都專心撿拾貝殼。演出開始前,團隊巧妙引導觀眾回到自身、環境和專注的當下。
遠方傳來表演即將開始的呼喚聲,工作人員召集群眾朝一方向聚集,直到聽見音響傳來陣陣似鯨魚發出的聲波,第一位舞者近乎赤裸的出現,扭動身子、旋轉,四位沙行者跟隨在舞者身邊,拖著木耙子,行經觀眾身旁時,眼神全然專注於耙過沙地的剎那,在舞者所經之處激起漣漪狀的紋路。
不久後,陸續出現身穿黃、粉紅、紫、綠、藍服飾的舞者,多彩的色澤在寬廣的場域中,立即成為場上的焦點。舞者們沒有固定駐點於一處,時而聚集,時而離其他舞者甚遠獨舞,焦點四散,在一處舞動後,又一齊大範圍移動,往海的方向前進,有時或滾或趴在沙灘上滑出痕跡。鄰近舞者時,可以看見他們身上冒出的汗水沾黏沙粒,身體時而與沙地相連,象徵肉身與土地的親密和不可分割。因著揣摩自然,使得姿態始終柔軟,每個緩步或是蜷曲身體爬行的動作,都呈現綿延優雅的樣貌。
在視野遼闊的海邊演出,觀眾可隨時移動位置,選擇想觀看的視角和關注的對象,大多數觀眾在一處就定位後,便圍成一個ㄇ字型。有些人離表演者很近,在舞者手揮腳動的瞬間,讓撥動的沙子襲上一身,感受肢體間傳遞的力量,又或者站到遠方的平台上,遠眺人們化作小型錐狀物,隨著舞者們移動,或近或遠。
編舞家謝筱瑋、謝筱婷雙胞胎姐妹於2008年,前往英國的舞蹈LABAN學習一年的舞蹈課程,其後又到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習舞。在《52 Hertz》的舞作中,可見西方經驗揉合東方元素,除了以東方的身體做為詮釋的基礎,也感受到編舞家將太極、行禪等東方符號注入在作品的意象中,諸如:屏氣凝神地行走、緩慢的動作、柔軟的肢體和收斂的伸展力道等等。
除折服於舞者們相信土地,將肉身融入於沙地裡,在沒有任何保護下,不害怕被滿地碎片劃傷,也驚艷整場以柔克剛的表演方式,相信緩慢比急促更耗費力氣。此場演出令人感到深刻的是,在揣摩之時他們全然和角色相交融合,試想身體成為海的部分,與自然相輔相生。
傍晚餘暉映照在海平面之時,舞者們紛紛迎向海,漸漸地讓海水覆蓋身體,浮浮沉沉。潮汐退去前,為美麗的生命跳最後一支舞,低鳴著,被潮水一波波襲來和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