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動人心弦

駐節評論人:吳雅婷

《寧靜致遠》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時間:2017.04.08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吳雅婷

 

  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鄧泰山(Dang Thai Son, 1958-)之前曾來過台灣,給愛樂者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高興的是他將2017年台灣唯一一場獨奏會獻給古都台南。鄧泰山是越南人,由母親啟蒙學習鋼琴,母親是河內音樂院的鋼琴教授,1970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鄧泰山的母親代表越南受邀參觀大賽,帶了很多樂譜和唱片回越南,鄧泰山不斷研讀樂譜和聆聽大師的演奏,從各個溪流中尋找到與自己個性相契合的東西。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74年俄國鋼琴家卡茲至越南演奏發現了他,隨即推薦他前往莫斯科音樂院就讀,奠定了他日後成為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一位獲得桂冠殊榮的亞洲鋼琴家 。

  談到1980年第十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就會想到另一位鋼琴家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958-)。當年鄧泰山和波哥雷里奇都在莫斯科音樂院唸書,兩人都十分優秀,同時被莫斯科音樂院選為參加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選手。聽波哥雷里奇彈琴就知道他是一個奇特的人,他十八歲(1976年)就開始和鋼琴家愛莉莎.克扎拉茲(Aliza Kezeradze, 1937-1996)學琴,最後還大膽的愛上老師(愛莉莎.克扎拉茲整整大他十四歲),老師也為了他離婚,兩人在1980結婚。波哥雷里奇參加第十屆蕭邦大賽,即由老婆莉莎.克扎拉茲親自督軍、嚴加指導,充當他另一雙耳朵,幫他解決問題。沒想到波哥雷里奇比到在第三輪時慘遭淘汰,評審員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1941-)因為他沒入圍決賽,憤而退出評審團,這事件在當年可是轟動樂壇,驚動萬教。大賽鬧得沸沸揚揚,讓原本馬失前蹄的波哥雷里奇因禍得福,從此一炮而紅。當年獲得第一名的不是別人,就是鄧泰山。事實上,當年阿格麗希並非針對鄧泰山,她只是惜才,認為波哥雷里奇是一位難得的奇才,應該有資格參加最後一輪的協奏曲決賽。比賽過後,鄧泰山在接受訪談時說,他當年在巴黎的音樂會都是阿格麗希的母親出面安排的,如果還有人認為他和阿格麗希有過節是天大的誤會。2010年十月,鄧泰山再度受邀,與阿格麗希、弗萊瑞(Nelson Freire)、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tch)以及傅聰擔任第十六屆華沙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評審。

  鄧泰山說本次音樂會最後選定舒伯特、李斯特與蕭邦的樂曲是因為舒伯特最契合自己內心世界,至於選擇炫技的李斯特,則是因為代表自己內心依然年輕、熱情;選蕭邦則是因為他被公認是蕭邦的最佳詮釋者。鄧泰山一出場就讓人感受到一宅男大叔的親切感,他是一個不具「陽剛之氣」的暖男鋼琴家。我常覺得上天把貝多芬的聽覺奪走了,但他的眼睛卻噴得出火焰,相較於貝多芬,舒伯特和蕭邦的目光則是溫和的。在舒伯特如歌的樂句中,鄧泰山永遠有著典雅而流暢的感情處理,音色變化很多,表現出內心的嚮往與憧憬。舒伯特在鄧泰山手中有著「古老」舒伯特的影子,在溫柔的情愫中一種神秘的氣氛籠罩了樂句和琴鍵。

  〈馬祖卡〉是蕭邦用音符寫下的日記,生命歷程的重要記錄。彈好珠玉小品並非易事,演奏者需要靈感和智性的統一,既要把作品的靈動色彩煥發出來,又不失其結構,我坐在第四排看鄧泰山的臉很清楚,神情肅穆安詳,不遺餘力地將真性情投入,三首〈馬祖卡〉一氣呵成,極具靈性且感情優美,令人在樸實無華中領悟蕭邦音樂的真諦。二十年前,1955年蕭邦大賽第二名得獎主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 1937-)第一次在台南文化中心演出,他挑選了蕭邦〈第二號詼諧曲〉演奏,這首作品對廣大愛樂者而言就像在聽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其委婉動人的旋律令人心醉神迷百聽不厭。鄧泰山今晚也彈了蕭邦〈第二號詼諧曲〉,在不慍不火的節奏架構裡,氣息寬廣的旋律娓娓道來,一種無拘無束的燦爛漸漸展開,在和諧的層次中製造出宏偉端正的音響,當溫潤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時,暖暖的血液似乎也發出了迴響……。

  當鄧泰山全身心的沉浸在寧靜致遠裡,音樂反而被寧靜致遠擦得更加皎潔。李斯特〈日內瓦之鐘〉是我今晚最鍾愛的曲目,音色光澤適度,晶瑩、空靈、宛如夢境,很多神來之筆的造句,有超然物外的意境,堪稱這場音樂會的「絕奏」。

  鄧泰山開始學琴時正逢越戰,國家大動亂,年幼的他藉由五線譜掛起夢想的鑰匙。人因夢想而偉大,但偉大的不是夢,而是作夢的勇氣,追夢的毅力,還有即使跌跌撞撞也堅持走在那一條路上的決心。演奏的過程既是一個捕捉的過程,又是一個呈現的過程,只要聽鄧泰山最後的安可曲,便明白他藝術在什麼地方了。

  今晚音樂會我聽到了一個男人成熟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