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民眾共同參與的療傷祭儀

新評種:林昱辰

能祖將夫群讀音樂劇《銀河鐵道之夜》

時間:2017.03.24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文/林昱辰

 

  能祖将夫(Nouso Masao)編導的群讀音樂劇《銀河鐵道之夜》首次於2007年,由日本櫻美林大學與社區合作演出,十年來共演出過九次,每次皆從社區重新徵選演員,使用七到十天的時間排練。這次櫻美林大學與台南大學合作,將作品移植到台灣,也徵選台南民眾參與,共同製作這齣歷史悠久的作品。

  《銀河鐵道之夜》故事原著是日本現代童話大師宮澤賢治的作品,在日本是常見的兒童讀物,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能祖将夫將它改編成群讀式的舞台劇,使用獨創的形式,與民眾一同翻演經典文學。

  故事虛構了一個小鎮少年喬凡尼,因為家境貧困頻遭同學取笑,唯有班上好友卡帕內拉不會嘲笑他。在每年的銀河祭,村裡的人要到河上放王瓜燈祈福,喬凡尼因為需要打工無法跟同學們一起參與,工作結束後沮喪地獨自跑到山丘上沉思,卻意外搭上了銀河鐵道列車,發現自己的好友卡帕內拉也在車上,兩人便一同乘坐這一輛行駛於奇幻宇宙的列車,經過一連串神奇的冒險,最後發現原來這輛列車是給死去的人乘坐的列車,除了喬凡尼,包含卡帕內拉在內的乘客都死了。而現實世界裡,卡帕內拉在銀河祭為了搭救落水的同學,自己溺死了。

  演出是一四面圓形舞台,觀眾席環繞舞台四方,圓台內有一圈水池,中央是小島狀高台,整體呈現一個同心圓狀。戲甫開演,原本放置於台上的椅子因機關連動紛紛掉入水裡,彷彿不明災難的預言。音樂轉換,二十餘名演員重新踏上舞台,手中拿著讀本,開始朗誦《銀河鐵道之夜》,時而輪流朗讀,時而群聲四起,氛圍轉向歡樂童話的奇幻冒險。隨著故事揭露卡帕內拉的死,氛圍轉向哀傷,眾人紛紛舉起手中的紅蘋果燈,放置於水池中,象徵獻上自己的王瓜燈為死去的人祈福。長達十多分鐘的結尾沒有任何一句台詞,留下隨水波漂流的水燈於台上,劇終。

  宮澤賢治的童話特色是兒童視角,有「給大人看的童話」一說,《銀河鐵道之夜》一反我們習慣的美好故事,是個追憶死亡向好友道別的故事,透過絕美的銀河,以童話角度溫柔的傾訴一個人的離去。而為了將這樣的概念搬上舞台,不難看出製作用心,絢爛奪目的燈光效果,搭配美輪美奐的水舞台,彷若置身幻境,來到童話般的世界。在科學時代,我們都明白真正的銀河是遙遠宇宙數億星體的結合,不可能有列車行駛。在我們自恃於理性的同時,也扼殺了幻想與信仰,宮澤賢治在理性的當代提出童趣的世界觀,包括刻劃晶礦場古板的考古教授、獵捕如甜食般的神奇白鶴捕鳥人等等超現實的場景,把科學真相棄置一旁,帶領讀者還原到孩提對未知充滿幻想的年代,導演亦抓住了這點,在舞台上大玩特玩,抽象表演、聲音、童玩、打鬧樣樣來,透過開啟遊玩的一扇門,返回孩提童真,藉此化解當代人內心過於理性的不平衡。

  在原著中,文末描述,反射著滿天星空的河道就像閃耀的銀河鐵道一般,揭示銀河鐵道就是卡帕內拉死去的河流,而在銀河鐵道上冒險,就是喬凡尼和卡帕內拉最後的道別之旅。但在能祖将夫《銀河鐵道之夜》之中,卻不使用長形的河道,將舞台設計成圓形與水池,能祖将夫或許未想要把銀河的意象帶入,他並沒有要把觀眾帶上那夢幻列車;觀眾不是列車乘客,更不是喬凡尼,觀眾是小鎮的居民,一同出席了最後的銀河祭,本來位於軸心的水池與舞台,搖身一變,變成了紀念卡帕內拉的祭壇,所有觀眾成了哀悼卡帕內拉的參與者,一同獻上王瓜燈,成為銀河故事的一部分,追憶犧牲,撫平傷痕。而故事一開始地震的暗示,連結到現今社會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能祖透過經典故事,把早已棄置信仰的現代社會召喚到一個現代祭儀場景之中,讓人心得以沈澱,平靜。

  此戲在日本主打結合「社區」元素,在台灣亦公開召募演員,選入小孩、老人等「素人」。面對演員背景龐雜的組成,導演十天之內完成排練,雖演員肢體表現有專業與業餘不同脈絡,但最終完成度很高,執行力值得敬佩。這樣的製作模式,為同樣講求社區主體性的台灣「社區劇場」帶來截然不同的工作方法與觀點,台灣的社區劇場多以發掘社區主體性為主,強調參與民眾的身體與敘事培力,《銀河》卻毋寧是一個導演中心的製作,所有的藝術藍圖以導演為出發,可以猜想演員很難在十天內獲得適當的培力與導演進行對話。然而這樣的創作也非毫無可取,藉由創作主導,製作呈現了一個祭儀場景,民眾的參與也彷彿儀式過程,既有演出,亦有自我提升(經驗)的過程。《銀河》示例了社區戲劇不一定是甘味人生的寫實片段,也可以是直接授與式的菁英學習。

  不管是演出形式或製作過程,《銀》劇都是一次國際共製的文化交流。能祖將夫在音樂上結合在地元素,除了重編樂曲外,還在舞者的演出片段配上京劇鑼鼓點,但鑼鼓響起的剎那,日本舞者的動作仍像現代舞肢體,兩者不同脈絡卻未見融合,包括另一段台灣早期流行歌,亦沒有產生肢體變化,相當可惜。在地音樂的選用並沒有發揮更大渲染空間。

  台灣對《銀河鐵道之夜》小說稍嫌陌生,對於日本祭典場景也並不一定熟悉,讀取劇中訊息會有落差。導演用了諸多手法,打造了幻覺場景,或許最終台灣觀眾 與原著的距離不一定拉近,但透過演出,《銀河鐵道之夜》這個療傷的祭儀,帶領觀眾與演員們經歷一場心靈的旅程,在生死交換場景中,感受人類無盡綿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