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的不可預期中,淨化,重生

新評種:陳明緯

南島十八劇場《鯨之駅》

時間:2017.04.16 14:30
地點:拾壹庫 + U Bar

文/陳明緯

 

  「一個生命中的大災難,有沒有可能是重生的開始?」這是導演陳怡彤在節目單的導演絮語中留下的問句,推動《鯨之駅》創作的機緣則是演員邱書峰分享童年在臺南合作大樓附近看到的鯨魚與2016年發生的「美濃大地震」事件。

  劇中關於「重生」的元素,演出地點的選擇是其一,拾壹庫與U bar原是鐵道舊倉庫,近年轉變為臺南藝文特區,成為新的展演空間;主角在大地震後面臨人生的幾個重要片段,靈魂徘徊在過去與死亡地,最後走向另一未知地;而在離開前,放下曾擁有的物品,僅帶走一株幼時栽下的象徵生命力的木瓜樹苗。

  當年那隻在運河邊奄奄一息的鯨魚,面臨死亡逼近的關頭,卻讓五歲的邱書峰所見,並在數十載後發展成一個作品,可被理解為鯨魚以原樣貌在其心裡存在、以不同樣貌在觀眾面前被詮釋的一種重生嗎?美濃大地震傷亡最重的臺南地區,維冠大樓的倒榻使得多少人遭遇不測,對於他們的親友,要如何相信「重生」或「重新開始」的概念?

  本劇環繞著「不可預期」發生。主角張洹幼時與鯨魚相遇的偶然,數十年後成了一股召喚的力量;化緣的尼姑,答應飲酒與飲酒後的眼神是觸發連結的關鍵;地震為開端,帶領主角與觀眾進入一個未知的時空,推動劇情發展。在進入拾壹庫營造出的魔幻空間中所發生的情節,包括張洹「黑道老大」的身分之於生命與意外是不可預期、親人的離去也並非能掌控的事、在咖啡廳與梧桐的戀情表現了相遇與愛情的巧然、與梧桐要有更進一步互動時總會被手機鈴聲突然打斷,到了後來「小三」(咖啡廳女侍)的介入、另一半意料之外的懷孕、主角為了證明愛而使得第三者被無情的子彈/負心漢奪走生命。如同本劇的安排,生命中的許多過程來得突然,不在預料之內,但還是發生了,該如何面對它?

  相較於安排好的不預期,筆者在本場次觀劇時,以為有些可預期的部分未被處理妥善。較晚進入U bar的觀眾並不知道演出過程會轉換場地,對於觀眾的引導不足,場內略顯擁擠;轉換過程中,觀眾一次性的進入,幾乎是被推著走,前頭的觀眾也被迫往側邊坐。演出場地於車站旁,列車行駛經過是可被預期的,與開場地震的設計與安排相比,列車行經的聲音、地板的震動,更有撼動的效果,若能運用此必然會發生的元素,或許能與選用此演出空間有更強烈的連結,也可能讓觀眾對於地震有更深刻的體會。

  主角以「此刻的自我」在虛實時空中交錯,有時重返已發生的事件,有時以第三者的身分參與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年少的心高氣傲、自我認同、人生的情慾與誘惑等生命歷程,最後,藍衣女子(鯨魚)的出現,使得主角在輪迴之中獲得重生。將這些片段式的情節串連在一起,少了一些鋪排或是層次堆疊的區隔,在事件的轉換上亦缺少了交代,在本劇節奏稍快且訊息多的情況下,對於觀眾的理解會很吃力。

  作為與生活緊密的作品,講述有關災難、人生及臺南在地的故事,《鯨之駅》在氛圍的營造與巧思的安排能讓人感受到用心,燈光與舞台共同創造的,是鯨魚腹內也是各個劇中出現的場所,而鯨魚的意象,藍衣女子的肢體表現與鯨魚叫聲也巧妙地融合在劇中,對於開場的尼姑與終場從地底下被拿出的觀音像,觀眾也有想像的空間與可能。

  然而,本劇如何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進而達到淨化的作用?這些被刻畫的人物、故事的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應該是與觀眾貼近,但在觀劇後,卻很難想像非藝文觀眾與作品怎麼對談與互動,若能讓這些珍貴且有意義的價值與創作理念再清晰可見,掀起更多人心中的漣漪,也讓觀眾觀劇後可能有新想法、重新檢索自我、對於不可預期與災害能試圖重新面對或放下,才是一股能讓人「重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