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著華服的草根精神
明華園戲劇總團《八仙傳奇系列──蓬萊大仙(國際版)》
時間:2018.04.01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簡韋樵
歌仔戲一路走來,以草根作為奠基,用通俗劇場作為本色。即便篳路藍縷,卻在政策打壓和商業競爭之下,更衍伸出時興拼貼的活戲,擁有別開蹊徑之舉。另一解讀,歌仔戲有如八面玲瓏個性,迎合各個世代的觀眾,因人而改、因策而更,從牛車草臺登至最高殿堂,在面臨近槁木死灰之際,靠著精緻和娛樂導向而重燃。以翹楚風姿,用臺灣傳統奔放國際,雄踞戲劇龍頭的明華園,有如孫翠鳳飾演的李玄,在巍峨峻峭的黃山,用深不可測武力的萬載眾生。明華園雖已高齡卻而無傲慢之性,隨之不落窠臼,再創經典,用不被時光之浪剝蝕的堅毅精神,以及締造東方傳奇的野心,翱翔劇壇。
筆者認為,檢視明華園票房成功的鎖鑰,以「情趣」作為首要,在編導演領域更是精益求精,用現代藝術烘托累年醞釀的魅力。《蓬萊大仙》伴隨明華園已而立之年,在歷史價值上,從1987年兩廳院開幕、2007年兩廳院二十週年歡慶,甚至遠征國際,場次破千,激賞「東方百老匯」的英姿。不過,脫掉讓耳目娛樂的華服,卻也是一陣悲哀。在當代,似乎唯有「新衣」和「金衣」,才能夠生存取暖。如此,《蓬萊大仙》的藝術內涵還可以細品什麼?
據了解,為求精緻,二代團長陳勝福在明華園設置現代劇場的編導制度。過去由演員當道的活戲,靠著講戲仙的提綱和概念,利用「腹內」的功夫,極致發揮。雖為草根,但隨著時代更迭,團長需要以嚴格藝術審美要求,讓在廟會維生的明華園變身成為國際品牌。以文本來看,不再是演員的幕表即興,而是靠著編劇靈敏的觀察,勾勒出剛勁的神仙戲碼。經驗老道的講戲仙陳勝國,用三種技巧:緊湊節奏、幽默表現、嚴肅主題【1】,引入勝而行思索。《蓬萊大仙》的文本更是著明,幕與幕之間的絲絲入扣,透過人物性格缺陷製造對立,一步步建構衝突推向高潮,包括青牛貪念而魯莽奪權、越女神嗔恚而濫殺無辜、李玄驕縱而好戰爭位,大部分都以淒慘下場作為醒世寓言,賦予深度和悵觸。但在越女神嗜殺為己卻無過,反留一筆思索:用不正義手段追求正義的對錯。然而,陳勝在一丑李鐵拐從中插科打渾,沖淡肅殺打殺、嚴正思想,著明滑稽通俗之特點,將情趣發揮極致。
雖以李玄做為骨幹,但有李鐵拐的映襯,更顯李玄的愚愎。「乞丐逍遙賽神仙」【2】,李鐵拐一角作為本戲靈魂,調劑肅穆的世俗道理勸說,即便毫無分文,但在其身上的知足常樂是人間難得可貴的珍寶,無懼權威及失敗的勇氣。飾演者陳勝在以流利的韻白、腹內積累的即興反應、插科摻和道地閩南諢砌,與另一甘草人物太空道士相搭得宜,不忘與觀眾互動,笑果瀰漫。許多評論人以削減嚴肅態度和文學性作為否定滑稽的理由,就像黑格爾所評,滑稽只會將深刻卓越的內涵隱藏。若以《蓬萊大仙》來看,李鐵拐不只是想引人發笑,而是在笑的背後諷刺世俗間的汲汲營營,用莞爾、溫煦的言詞接近庶民,有如凡塵縮影。
《蓬萊大仙》的高度娛樂效果、精緻魔幻舞台、炫麗聲光奇影,這些「華服」對於某些恪守傳統的戲迷,視為不倫不類,削減演員的風采,然而翻閱中國戲劇史捲軸,戲曲也是隨時代而細水長流的演進。「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歌仔戲作為與流行呼應相輔的劇種,即便是定目劇、古路戲,卻不被舊瓶新酒的桎梏所擾,反而與時、與審美俱進。明華園高齡耄耋、《蓬萊大仙》也到而立之年,更顯歌仔戲的草根精神在臺灣的力量難以撼動。
【註釋】
1、參見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上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頁136。
2、臺詞出於《八仙傳奇系列──蓬萊大仙(國際版)》,第三幕〈越女伏魔〉越皇與乞丐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