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末日回望

駐節評論人:任駿之

河床劇團《當我踏上月球》

時間:2018.05.25 19:0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文/任駿之

 

  「升空、登月…」 
  「高台上的觀眾席、大型地面投影、夢幻的感覺…」 
 
  看到媒體報導中這些帶著科技感的描述,讓我真的認為我們會在劇場裏上太空,所以還沒來到劇場我就已經很期待。終於,演出的日子到了。走入黑箱劇場,爬上狹窄的樓梯,坐在離地面三公尺的高台上,發現原來升空就是如此,而且重點也不在於「飛」上哪裡,而是在於從上往下「看」。
 
  坐在這個特別設計和搭建出來的觀眾席上,確實如製作人在前台對觀眾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是VIP。因為每個座位都在第一排,都是最好的位子。每一場的六十個觀眾,每個人與舞台的距離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能看得非常清楚。選好位子後,挺直身體坐著,把脖子稍微往前伸,整個表演區都在我們的視線範圍之內。這是一個俯瞰全局的狀態和優勢。接著,我們腳下的空間開始發生變化。我看著半裸的演員演繹生命的誕生/重生;演員之間交換物件,體現身份的轉移;大型影像在地面上呈現記憶和想像的湧現;身體和床墊在睡夢境界裡一起移動;演員被自己的回音圍繞的困局;演員被另一個自己觀看時對自我的審思;行走留下的腳印自己尋找到持續下去的動力;在缺氧狀態中共同分享生命資源等等。除了這些,我還看到更大的、關乎人類和世界的狀態。我看到地球自然景觀的演變,還有影響人類社會的重大事件。在這個方形的空間裡,河床劇團似乎組成了一個集合了個人記憶、集體回憶和人類進程的切片樣本。我們的腦袋和情感、我們的環境和歷史,好像被人用一把刀,從上到下切出一個整齊的正方塊來,包上一層透明的保鮮膜後,小心翼翼地被搬到這個空間裡,供我們細細查看。不但如此,人類文明歷史數千數萬年,人的腦部結構繁複奧秘,要切出一塊樣本來,還要經過特殊的處理和調和,所以這裡面各個元素看起來都有點奇怪。蝴蝶都特別的大、床底下忽然多了一個人、人的臉會變大、會重複、會變形… 看似熟悉卻又感覺難以理解。熟悉和陌生之間的差異挑起我們的好奇心,引發我們的想像,讓我們不只用眼睛來看,還能連接我們的記憶和意識。
 
  這個獨特的觀看方式和位置,除了讓我們看得清晰,還帶來了權力。坐在離地面三公尺的位置看戲,我們的座位是權位的象徵,拋向演員的視線好像一種權力的繩索。其實不只是作為觀眾的我們,我感覺到整座劇場也一起加入施展這個權力。在舞台上方的各種吊桿、燈具、投影機等等,幾乎與我們同處一個水平線上。我們和整座劇場一起,高高在上,位高權重。然後我看到面無表情、動作緩慢的演員們,他們的走位和動作是如此緊密地配合影像和燈光效果的變化。這似乎就是我們的觀看以及劇場設備運作時產生的權力在操縱著他們。通過這個特別的觀看方式,我們從觀察者變成了操縱者。我們像操偶師那樣,對我們眼前和腳下的一切施展權力和控制。這種權力在一個時候得到最明確的示範。一名演員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來到了高台上的觀眾席,如餵食般向下面的演員拋擲土司,而該演員也毫不猶豫地把源源不絕的土司塞入口中,口快要塞爆了還不停止。直接、單向、機械化、理所當然。我們擁有了地位,就擁有了權力;行使了權力,就能夠控制眼前看見的一切。演出到了最後謝幕的時候,那氣氛更是震撼。我們在高台上鼓掌,演員在下面接受掌聲。我感覺到這些掌聲不是讚賞或鼓勵,而更像是賞賜甚至施捨。那是多麼自以為是的權力擁有者的態度。我們對自己和身邊的人,對腳下的土地、周圍的環境、人類社會的進程,真的擁有如此理所當然的權力嗎?
 
  如果我們真的高高在上,那當然有可能了。但我們不是,而且我們真正的地位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因為,我們也許並沒有「上去」,我們一直在「下面」。還記得那個切片樣本嗎?那是「我們」的樣本。我們一直在觀看的,就是我們自己。那些演員扮演的就是我們。他們呈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記憶、想像、潛意識、夢境中的場景和狀態。然後我發現,他們都被困著。這個劇場空間是一個困境。從正面看,最上面的一層是一圈注視的眼神,地面那一層是不斷流動的記憶、歷史、世界的碎片影像。中間一層就是演員,像三明治般被夾著。同樣的,以平面視角看下去,四邊的牆壁把台上的演員們圍困著,如同井底之蛙。雖然偶爾牆壁會打開,但那不是逃脫或離開,而只是換場、退場。後台也依然是困境。演員們被困著,我們也被困著。我們被不斷變換的記憶、想像、歷史、世界困著。我們被自己自以為是的觀看困著。就算是進一步抽離身分,身為觀眾,我們不也被困在這個狹窄昏暗的觀眾席中嗎?
 
  我們哪有什麼權力。我們也是跟隨著身邊和腳底下不斷在流動的世界在移動。演出一開始的時候,火箭倒數升空,舉世矚目。但科技發展的壯觀似乎比它帶來的進步還要受到重視。到了今天,我們好像已不再對科幻故事中描繪的美好未來抱有期待。備受矚目的SpaceX火箭,發射後從天上回到地面安全降落的畫面令大家驚嘆,具備「重複使用」的技術讓大家讚好。但此計畫發起人馬斯克其實是為了我們的生存。他開發高效率的火箭,要把人類送到火星居住,在地球發生毀滅性災難之前,在火星上建造移居地,希望在另一個空間延續人類生存的可能性。尖端科技折射出我們對當今世界的無力和無奈。《當我踏上月球》高端的投影技術和絢爛的影像看似充滿未來感,但呈現出來的是一幕幕冰冷、蒼涼的景象。我們坐在上面看的,是否是一場末日前的回顧?如果真的是末日,那便什麼都不用做了。如果不是,我們只冷眼旁觀,什麼都控制不了,待在困境裡,那更是極度的悲哀。來到這個時候,那一句「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 」或許只是一句大大的口號而已。都要滅亡了,何來神秘、何來美麗?當然,我們可以說末日是神秘的,我們都不知道它長什麼樣。那我們就等著瞧吧,看末日是否真的美麗。末日之後,會不會有一個誰出現,給我們的肉體放入一個新的靈魂、新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