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答案

新評種:黃資婷

飛人集社劇團《長大的那一天》

時間:2018.05.20 14:30
地點: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黃資婷

 

  因觀看族群的設定,兒童劇場難逃將兒童視為「兒童」的基礎設定,以稚氣的姿態說故事,如今年台南藝術節豆子劇團演出的《巨人的朋友》,把讓孩們獲得歡笑擺在首位,但在《長大的那一天》裡,可看出全然不同的可能性,此劇去除兒童劇慣有的倫理教化取向,故事源自為何孩童不能結婚,非得要等到長大那一天呢?導演石佩玉不直接給出答案,嘗試告訴孩子一個具有創造力的故事,她在新營文化中心的舞台上搭建觀眾席,以倒敘法說著女孩在童年時期喜歡上一個男孩,想要與他結婚,隨著故事角色展開尋找「長大的那一天」之冒險,循序漸進鋪陳出長大需要時間,可恣意安插想像力在其中。

  簡單的敘事情節,透過偶戲與光影特效帶給孩子的視覺啟發,是本齣戲的核心目的。挪用美人魚以及伊卡洛斯墜落的寓言,賦予童話/神話故事新的表現方式。男孩與女孩於森林裡短暫走失,踏上兩種不同的旅程。光影投射在簾幕上,繪畫的透視原則在此不適用,背景以童趣的線條,放大孩童對森林的想像,男孩遇見雙面/性人,在尚未被世俗之眼影響的年齡裏,啟發孩童對於性別的思考;女孩遇見了鳥面漁夫垂釣美人魚,她想出不強迫人魚離開水面,亦可變成人類的方法,只要願者上鉤便可化做人形。

  他們所做的選擇,都是成長階段容易接觸到的難題。男孩回應「成見」與「歧視」,改以何種態度解決,女孩則揭開「為你(人魚)好」的包裝,教導漁夫做出「尊重」人魚的決定。劇情的設定,在孩童心中栽下善意種子,筆者認為《長大的一天》不打算揠苗助長,導演採取誘導的方式,保留一段讓孩子們思考演員行為的距離,幫助他們慢慢建構自我如何去定義成長。長大的那一天,並不像開場時投影幕所繪之具體指涉的地點,長大需要時間。兩人尋找問題解答時,雙面/性人與鳥面漁夫都說森林之王知道答案,經過一翻挫折,森林之王將他們的身體變大,孩子們才意識到生理上的成長與心理成長不一定成正比,無法太快速接受自己的轉變,選擇回到原先的模樣,不再執著要找到長大的那一天,女孩用鳥面漁夫給的魔法亮片衝出牢籠,雙面/性人給的羽毛變成一對翅膀,雖然無法讓兩人飛高飛遠,卻可以緩慢的步調穩定向前飛行。全劇有個恬靜美好的收場:兩人手牽手,欣然離開森林。

  這齣不到五十分鐘的小品,給足孩子關於長大的想像。美人魚不是迪士尼的公主裝扮,粗黑色的線條輪廓更像《山海經》裏的鮫人;翅膀不一定得是自手臂向下生長,也可以像羽扇一樣輕盈小巧的拿在手上。故事結尾,男孩女孩互相訴說經歷過此趟旅程,彼此似乎都長大了一些。於是,來看戲的大人們可以相信,只要不受既定框架所囿,就能保有童心;只要願意思考,我們持續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