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月球之後

新評種:楊珺涵

河床劇團《當我踏上月球》

時間:2018.05.26 21:0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文/楊珺涵

 

  登上月球,代表著人類夢想的實現,象徵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劇名提供了極大的想像空間——究竟踏上月球後,會是什麼樣子?

  一直以來,河床劇團都不斷在尋求形式的突破,這一次演出的《當我踏上月球》則是讓觀眾席上升至舞台上方三公尺,由上往下俯看底下的舞台。每個觀眾離舞台都是同樣的距離,唯有觀看方向有差別。《當》劇使觀眾俯視舞台,轉換了視角,原本是該讓人仰望的月球,此刻卻在觀眾腳下;而在觀演的過程,又像是從月球俯瞰地球,觀看人生百態。

  進到觀眾席後,觀眾會看到舞台上頭擺放著一件覆蓋著白布的長方體,白布下面像躺了一個人如同棺材,整個空間像是停屍間。月球這塊夢想之地,此刻散發出的竟是冰冷的死亡氣息。空曠的空間中彷彿有什麼隱隱欲出。而後,白布被揭開,露出底下躺著的女演員。

  在表演中,可以發現「揭開」、「移開」、「打開」等動作的重複及相互影射。舞台上的床被移開,露出底下的床墊,而這張床還可以再移開,發現下面躺了一個人。牆可以打開來一個小洞,放進一台攝影機。這些舞台的小機關帶來驚喜,但在驚喜背後藏著一絲說不出來的詭異。床上躺的人動也不動,是睡著了?還是一具屍體?掀開床的行為,也令人回想起表演開頭掀開棺木上白布的舉動。床,像棺材一般,可以一層層打開,最後露出裡頭的人體。演員將一台攝影機放進牆上的洞裡,投影在地面上的卻是悲傷面孔的特寫,也似乎暗指著,生活中彷彿是被窺視般,沒有自己的空間。

  《當》劇導演郭文泰讓月球成為一個詭異(uncanny) 【1】的場域。「揭開」、「移開」、「打開」等動作,都是在將表象去除,揭露底下所暗藏的內容物。佛洛伊德的詭異論,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變得不尋常,混雜了熟悉感和不熟悉感,這種心理感受進而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生活中熟悉的一切。而「詭異」,亦可以在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果中找到類似效應。疏離效果意圖在使觀眾和劇場的虛幻保持一定距離,維持批判能力。兩者皆強調對現實的再思考,進而喚醒去「改變」的動機。疏離效果的運用,可舉劇中一片段為例。黑衣女子做為旁白,替台上的女演員說出故事,替她道出婚姻的不幸福,以及丈夫最終離她遠去。黑衣女子一邊以冷靜口吻說著,一邊丟吐司給舞台上的女演員。台上的女演員則機械式的吃著一片片吐司,彷彿已喪失生命的熱情,只是麻木的過日子。該名角色的痛苦自己不表述,而是由旁白代言;演員機械式的表現,將「吃」所代表的稀鬆平常的日常行為變得不尋常。黑衣女子從高處丟擲吐司「餵食」該角色,更使其呈現一種被動狀態,如同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演員情緒的疏離化,使得觀眾得以以觀察者的身份,去思考角色的處境和反常的行為、現象,甚至進一步回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沈浸於劇場虛構的劇情或是角色的悲痛情緒 。

  《當》劇中特殊的投影效果,恰恰展現了河床一直以來所訴諸的意象劇場,除了 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也給觀眾更多餘地思考這些意象的意義。一般來說,投影是投射在舞台後面的牆,在這齣戲中卻是投影在舞台上,讓演員徹底置身於影像和光線之中。諸如:沙灘上的足印自己走了起來;音波從躺在地上的演員嘴邊出發,在地上蔓延。表演最後,地面上不斷投影出的新聞資訊,將黑衣女子層層包圍,而她張大嘴想尖叫卻發不出聲,在過多的資訊中被淹沒。舞台上投影出扭曲流動的臉孔,是記憶中自己曾經的模樣?還是在現實中被改變的自己?

  結尾,地面上以碩大的紅色字體跑出這行字:“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這句話源自愛因斯坦,而原文後面還有幾句:“It is the source of all true art and science.  He to whom this emotion is a stranger, who can no longer pause to wonder and stand rapt in awe, is as good as dead: his eyes are closed.”【2】從這段文字,或許可以在表演之中再找到連結。戲的開端便帶出死亡氛圍,呈現白布覆蓋下的人體。演員在表演上處理得疏離,他們在空間中來來去去,在月球這塊夢想之地,卻宛如無所歸依的遊蕩者。愛因斯坦的話語延伸到戲裡,戲中的死亡可視為一種隱喻:若人再也沒有夢想,對世界喪失好奇心,關上了感知「美」的能力,那麼也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了。

  《當我踏上月球》滿溢著詭異之美,然而光影在舞台上再繁複堆疊,也只是稍縱即逝,最終在舞台上不見蹤影,徒留一塊空白場域。劇中呈現出的人生是種困境,而疏離的處理手法和詭異的空間,則使《當我踏上月球》如同一則警世訊息,當觀眾離開劇中的月球,回到現實中的地球,反覆迴盪於心的,或許會是黑衣女子在表演中重複的那句提問——「你想成為什麼呢?」

 

註釋

【1】參見佛洛伊德《詭異論》,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3)。

【2】Albert Einstein, Einstein on Politics: His Private Thoughts and Public Stands on Nationalism, Zionism, War, Peace, and the Bomb, ed. by David Rowe and Robert Schulmann (Woodstoc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