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次變成小孩
20%實驗劇坊──真人實境角色扮演遊戲《府城群俠傳》
時間:2018.04.01 10:00
地點:大南門城藝術特區
文/梁家綺
「某日在臺南的南門城頂,天空出現一道時空裂痕,這道裂痕扭曲了時間,以至於一群古代的俠客被傳送到2018年的南門城……」【1】以「真人實境角色扮演遊戲」為題的《府城群俠傳》,設定了故事情境:古代俠客因不知名的原因滯留於大南門城,為了防止時光裂痕的拉扯而影響現今世界的存亡,觀眾必須化身為「俠客」,幫助各大門派尋求鎮幫之寶以拯救世界。在外城門口拿到了一組字卡扣環,密密麻麻說明了各種「玩家」任務,顯然這是一齣互動參與式的戲劇,還來不及仔細研究內容,便被好奇心驅使進城,一進到大南門城裡,我以為來到某個藝術民俗村的現場:穿著古代裝扮的女子、古匣木盒、木柵圍籬裡的繽紛塑膠釣魚池,另一側則出現一張擺滿飲料的長桌與一攤章魚丸子烤盤鐵架的攤販,一種慶典似的氛圍讓人充滿期待,也懷疑著葫蘆裡究竟賣著什麼藥。
角色扮演遊戲RPG(Role-Playing Game)觀眾也許並不陌生,從桌上(Table-top)型的各式桌遊如「大富翁」,到電子線上的「軒轅劍」系列、真人參與的「密室脫逃」等都是,人們花錢、花時間進入虛擬之中破關斬將可說是其來有自。典型的RPG線上遊戲有「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NPC)給予任務與提示,在此劇中,觀眾則作為「玩家角色」(Player Character,PC),根據故事梗概與任務需求按圖索驥,可根據手上的字卡得知破解任務的關鍵術語。《府城群俠傳》的故事梗概或許受1990年代台灣線上RPG遊戲史上經典的「俠客英雄傳」、「金庸群俠傳」等影響,先以金庸小說裡的武俠人物交織出主支線,由六大門派掌門人出來插科打諢一番,再由遊戲主持人GM(Game Master)時光旅人天痕使者說明遊戲規則:為了這個防止世界被破壞、為了保護世界的和平,玩家可自由拜入各大掌門之中,且必須在一炷香的時間裡找到方法!
每個參與的觀眾都曾經是個小孩,「戲劇扮演」或「戲劇遊戲」(Dramatic play)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本能,扮家家酒即是日常的一部分,透過「假裝」來「扮演」某個角色的歷程,兒童在虛構的遊戲世界裡建構自己的人生經驗,發展自我的社會建構,隨興所至、隨地而發,可以透過自我的想像力催化延展,也可以與同伴一起即興創作。【2】然而,當成年的我們玩起遊戲時,似乎總有那麼一些難為情,《府城群俠傳》再現了一種不可易得的童年或玩心,召喚每個人血液裡「認真的玩」這件重要的事。為了完成任務的「俠客」(觀眾)尋找四散在大南門內外城上上下下的「大俠」(演員),當我在外城上的月形彎道狂奔為教主東方不敗送信之時,古城道確實在某個靈光閃爍的時刻變成一條時光廊道,在某一些瞬間,我彷彿回到大學時代迎新宿營RPG的破關現場,那時候青春正好、煩憂尚未顯現,在太陽底下東奔西跑只為循線解鎖;繼續沿階梯而下,時光再往前推,回到國中時代為躲避繁瑣課業,不小心穿越現實與虛幻的屏蔽,進入電腦單機裡,自顧自與按著滑鼠與NPC進行鬼打牆的對話,在遊戲裡行使掌握勝負成敗的小小權利。然而,不論此時彼刻,故事不一定是有意義的,或者也並不具有深刻啟發性,但並不重要,長大後不為任何理由,「玩」這件事早已逸脫於某處不可得,卻在這個劇場作品裡顯現。在大南門城這個真實的載體裡,遊走於真實與虛幻之間,在這場參與互動式戲劇裡觀眾並不能只「觀」,不容許你置身事外,但觀眾有權調整自己參與的程度、涉入的深淺:你可以選擇拜師入門,完成繼承人任務去拯救世界,也可以與武林高手過招遊戲人間,或是四處與NPC玩遊戲賺取金錢富野一方,又或僅僅是拜師習武、笑傲江湖。
「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在古蹟場域遍布的台南顯得有其地利優勢,尤其自台南藝術節開辦以來,特別設了「城市舞台」作為其中的一支,讓表演場地逸出於黑盒子或傳統建築之外,從古蹟到自然場地、從畫廊到飯店房間到日常街道,處處有跡可循。但是,當這種特別的表演場域/形式變成一種日常,就不得不去思考特定場域的意義、省思表演與空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劇作只是在某個異於傳統表演空間中表演,還是思考了作品與場地的關係?作品是有意圖的思考、衡量、帶給觀眾影響,或只是對該地的一種消費?以往在大南門城的劇場演出,一般都是發生在內城門與外城門之間圍繞起來的半月形空地之間,觀眾被內外城牆簇擁圍繞,表演者則是在其所形成的夾角建起的木造架高舞台上表演,《府城群俠傳》在大南門城有一個突破性的空間使用:觀眾不再僅是聚集於內外城牆之間的草皮,為任務奔走之時,在內城寧南門樓往下遠眺,看甕城【3】半月間江湖一時兵馬倥傯;在古砲台旁教康熙皇帝學習武功,發現城外一片祥和寧靜瞬間感受平行時空;在城垛旁與小龍女相遇,與採花大盜田伯光在城樓台階鬥智抬槓;燕尾重簷、白牆土堆、紅磚瓦片儘管並非直指凝視,卻也並非全然地浮光掠影。這個演出確實擴展了大南門城場域近年以來的可能性與參與性,但,作為全台灣僅存的一座甕城、府城十四座舊城中保留最完整者,大南門城自然有其歷史價值與意義,以此思考《府城群俠傳》的故事,除了以「府城」為名,似乎掉進任何一個古蹟裡都可以毫無違和的進行,因此,若表演文本能與場地產生多一些對話,人、與戲、與場域所形成的連結關係才會更加親密吧。
《府城群俠傳》是這次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系列新增的「佰元食驗場」之一,以「食」作為命題,對號稱美食之都的台南而言,自是相當貼合。「佰元食驗場」的徵件主題開宗明義寫到:「臺南素以美食古都為人稱道,在古蹟、老屋等富濃厚時間感的歷史建物之外,庶民小吃由常民生活及其智慧演變至今,做為城市的一部分靈魂,以某種普羅而深刻的姿態存在著。」此劇中「食」的串接,則是邀請台南在地飲料店鋪與章魚燒攤販,成為破關解瑪的道具之一,用道具或指令卡換取,章魚丸子變成藥丸、紅茶綠茶變成青木瓜四物飲,確實讓玩家們一嘗好滋味,也補充了在太陽下奔走流失的體力,但由於商家的進駐「道具性功能」太強,機械性的接收任務劵與給予食物,產生了強烈的違和感,使人頻頻出戲。或許當該思考,在「佰元食驗場」中,食物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作為一種主體,還是一種點綴物?食物與劇場的關係為何?如何相互指涉,亦或成為符碼?如同思考特定場域表演一樣,不慍不火的場地任人來去佈弄,不言不語的食物憑人咀嚥吞吐,劇場人當然可以生花妙手自由運用,但同時,場地與食物所內蘊的種種,或許有著需被發掘的能量,能帶領觀者與創作者走到更遠之處。昔日普魯斯特憑藉瑪德蓮與一杯蘊熱的紅茶追憶似水年華,回到魂牽夢縈卻不可再得的童年時光,食物可以是一種記憶的召喚,味道可以是一種過往的牽引,當食物被斬頭去尾的剝除脈絡,雖然觀眾的味蕾滿足了,但在舌尖上,卻怎麼都少了一味。
註解:
- 引自臺南藝術節演出簡介:http://tnaf.tnc.gov.tw/2018/program.php?id=30
- 摘自林玫君《兒童戲劇教育之理論與實務》
- 甕城,又稱「外廓」或「月城」,是由長方形的內城及半月形的外城組成,提供雙層的防禦結構。參考自台南市觀光旅遊局網站:https://goo.gl/d4DP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