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將文化在舞台上的展現與轉化
明華園戲劇總團《八仙傳奇系列──蓬萊大仙(國際版)》
時間:2018.03.31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何玟珒
《八仙傳奇系列》是明華園經典表演劇目之一,這次在臺南文化中心欣賞的《蓬萊大仙》,正是以身為八仙之一的李鐵拐作為主角,該劇目曾為1987年台北國家戲劇院落成時的開幕節目。除了全劇多以台語發音、演員會即興發揮、程式化的肢體語言及唱腔等這些極易辨識的歌仔戲特色以外,此戲亦有加入具有家將文化性質的表演,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細看卻發現舞台上的表演與筆者所認知的民間家將藝陣有些落差,本文僅藉筆者的觀劇經驗來分析《蓬萊大仙》中的家將元素,並點出兩者之間的不同。
從劇名《蓬萊大仙》四字便能知道這是齣神仙戲,其劇本運用了台灣民間關於李鐵拐的傳說故事,內容是在說驕傲俊美的神仙李玄,在黃山論劍之時自恃在先,後又與越女神結下樑子,種下和太上老君靈魂出竅比武之際,軀體被越女神所毀壞的因果,最後不得不附身在乞丐之軀,前往蓬萊仙島獨自開墾。因此,這齣戲的故事依舊不脫傳統戲曲教誨人心的套路,將戲中的神明擬作愛恨分明的凡人(這點頗有希臘神話戲劇的感覺),講述「驕傲必敗,剛必折」的道理。
全劇有一個索魂的橋段,當李玄的魂魄下至陰間地府時,遇到陰間鬼吏來索魂,情急之下只好投身至乞丐的屍體中再生為人,正是這個段落有家將出現。繪有臉譜、手持家將道具、踩著七星步等家將步伐、類似於家將團出將的組合腳步……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帶著濃厚的家將氣息,但其舞台演出和民間陣頭的家將出軍仍存在幾點差異,分述如下:
其一是家將的人數和角色:在舞台當中的演出者有七人,而家將的表演形式在民間出現時人數並不固定,八人、十人,亦有更多人數的,好像沒有僅有七人的家將團(也許是導演想要刻意營造這是個非正規家將團的感覺?)根據明華園總團的官方網站來看,明華園的解釋為,那七人分別為黑白無常與五位小鬼,但在八家將的配置當中四大將軍(甘柳范謝,後兩位即是黑白無常)、四大帝君(春夏秋冬)應該是要一起出現的,且揹著刑具出場的應該是什役(或是刑具爺),但《蓬萊大仙》似乎沒有此配置,故觀賞演出時,有點造成筆者個人理解上的混亂。
其二是家將在人神鬼之間的劃分:家將在台灣民間應屬由人扮神,此儀式帶著宗教性質,當個人開了臉,那人即是神明在人間的化身,這樣的扮演是可卸除的,人卸去臉譜仍是凡人。然而在《蓬萊大仙》中家將一出場就被賦予了陰間鬼吏的角色,所以在這場以人扮神的神仙戲劇場空間裡,家將演員們究竟是單純去脈絡化地以人扮鬼,還是以人身先扮家將再扮鬼的雙重扮演?這是第二個造成筆者觀賞過程中認知混亂的地方。
雖然綜上所述為筆者觀戲時感到困惑之處,但是在索魂的橋段中應用家將的形式來展現,不僅是個創意之舉,亦營造了歌仔戲之神仙戲「扮仙」的表演性與家將團出軍「扮神」的宗教性,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對話,非常有趣。筆者以為,當民間具強烈表演感的宗教儀式被挪移至舞台上再現時,被放大的表演感和其背後的文化意義該如何取得平衡,在這個充滿文化拼貼手法的當代劇場中,確實值得我們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