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島共舞《土土海海漁光島》

駐節評論人:廖淑儀

土土海海漁光島

劇照來源-人从众創作体 Lyric's Studio
演出:薛美華 X 吳其錚
時間:2019/10/17 14:30(總排場)
地點:漁光島 

 

文/廖淑儀

相遇的那一天
當一切還沒有開始毀朽的時候
藍色的海洋環繞著小島
島上陽光燦爛
──雷光夏〈小島漫遊〉


看這場表演時,我腦中浮現雷光夏這首歌,從荒野到聚落,從雜蕪到淨化,背景裡一樣有海浪打上來。

那天,陽光移至西北方的時候,我挟拎著手上那艘折好的紙船,跟著表演者流入林間棧道,隨著場景一幕幕展開,漁光島聲色觸味的肌底也就此洩漏出來。
有時我在想,遇見大自然很簡單,離開城市迂迴一段路就能遇見,但人們怎麼「進入」大自然呢?露營、辦市集、釣魚或戲水……,也許更多人來到海邊,只是像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筆下的帕諾瑪先生,凝視著海洋潮汐的起落,想著或不想自己的情事。

「與島共舞」是什麼意思呢?人類如何退居配角,以襯托大自然的狂野或絕美呢?《土土海海漁光島》透過表演者的設計,利用一樣來自於自然的鮮活陶作與土偶操作,我看見了一場想像力的演出。

前驅的表演者拎著有腳的陶壺,裡面裝著燃燒的雜草,輕煙竄出壺嘴,像是浪花引領船隻前進,隱喻著綿延的舊時代裡,人們來到島上的方式:迂迴、遊蕩、擱淺,然後安定下來。

接著來到一個迴圈般的空地,坐下來,尋找寶藏般找尋種子,盒子裡裝著種子與一小段文字,抽到的人可能是某種植物、動物,在季節裡繽紛生長,你唸誦出來,你就成為土地的記憶,成為這裡的一份子。

人們有意識在作為、在遊戲,圍繞著的樹凝視著,沙沙作響,偶爾一片樹葉落下,落在誰的頭上,好像,樹木也加進來一起玩耍了。

繼續走繼續探索,離開土地種子累積的記憶,表演者模擬鳥兒飛越,飛過棧道飛過人們,似乎有神靈出沒,也有樹叢間弱肉強食各種聲響的騷動不安,生猛的原始林間,我們能感應到什麼?

煙燻的旅程繼續,似乎來到聚落,有另一種煙升起,那是使人安心的炊煙,陶壺烹煮著開水,一旁樂手蹲踞敲擊彩色造型陶器,樸拙而富節奏的樂音,引出了另一段人們墾荒的故事。神靈土偶與人們,一群群的人們,用著房子形狀的小陶杯喝水敬神,喝完反過來落地,就是生根定居的開始。島是土地,島是滋養,人與土地的關係是如此互敬互存。

陽光更西斜,天邊坦露出橘色的光,晚風細細地輕拂,樹葉縫隙間蠢動,像在人們耳邊低語。

穿過樹林,準備去到海邊。眾人分群,執起了漁網前行,人與海共存,人們憑著意志在海濱存活下來。最後是步行與樂音,這次樂手拿著的是海邊塑膠垃圾組成的樂器,鏗鏗鏘鏘,土偶神靈引路。

風貫穿孔竅,火窯奔放透亮,拔除孔竅塞子時,火神也從孔竅中浴火誕生,一時有人、神、魚、鳥,火焰烈烈,跳出激烈舞蹈,海浪適時拍擊上來,一波波和心跳相合。

從傍晚到夜晚,從樹林到海邊,一場邪魔時刻的演出,我感覺既遇見自然,也遇見神。這樣的相遇和過往不同,我不是單純地只走入大自然,而是用人的創意重新遇見大自然。島的蘊含,是天賜的自然,人的想像力,卻是創造的開始。而更多的是,我還看見,原來最貼近人與自然相處的初衷,往往到最後都會演成一場祭典。

最後的火舞,在漆黑的背景裡,地水火風元素環繞,火焰高高竄出,白煙一簇簇接續籠罩,風拍擊後向上旋逝,高聳人偶凝視睥睨,忽然有一種肅穆寧靜的氣氛。緩步著將手中紙船投入火窯裡的時候,我忽然明白,眼前一切就是留在這裡就好,而我,就帶著被淨化的感動離開。

淨化的開始,是生存的喜悅。一場表演,是有意識的創作,卻是潛意識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