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藝術找答案.第十步 STEP10

【Q37】為什麼藝術家會想參加一個以老人為主題的創作計畫?

 

答案提供者|

黃嘉文,「狠主流」導演&剪輯師,2020臺南藝術節《人生的一條歌》創作者。(口述整理|鄒欣寧)

 

黃嘉文:策展人伶芝問我有沒有興趣參與《人生的一條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計畫和我過去的經驗有些關連。我念研究所時曾參加所上的「老人傳播研究群」,那時還沒意識到高齡化社會要來了,但確實把我對老人的一些想法打開,「老人」不再是一坨霧霧的形象,同時也存在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面向。那時我忽然意識到,再過五十年,我也會成為老人。

 

另一個經驗是我和東彥(註:周東彥,「狠主流」多媒體公司總監)之前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Lab合作的「真時剪輯計畫」,當時的起心動念是,我跟東彥都曾面臨親人患病醫治的重大時刻,所以我們邀請一些朋友(註)來做剪接,把剪輯台上的選擇跟人的選擇扣在一起,同時把這些決定的過程分享給觀眾。《人生的一條歌》是邀請老人選一首歌來詮釋自己人生中的某個事情,人生這麼長耶,只能選一條歌,他的優先順序會是什麼?他想在一首歌的時間裡呈現親情?愛情?得意?失意?或是家鄉的什麼事情?我感覺這是個慎重的問題。

 

我們下來台南幾次,到柳營、鹽水、後壁的老人歌唱班或社團尋找願意一起創作的大哥大姊。對我來說,跟老人聊天不是很難的事,我小時候跟阿公阿婆住,跟他們講客家話和閩南語,現在也滿常想到就打電話給他們,每次打電話都在做討老人歡心的事,我外婆問我打給她做什麼,我說,我不能想妳喔?她就會開心大笑,算是平常有訓練如何討老人開心(笑),面對台南這些新認識的老人也一樣,就是給很大力的微笑、鼓勵他們,聽他們講他們想講的東西。

 

去柳營的「天籟歌唱班」找願意加入的大哥大姊時,我發現他們有一種很可愛的行動力和凝聚感。那天其實歌唱班老師請假,是不用來上課的,但因為我們的需求,農會主任請大家那天特別出席,結果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做頭髮、化妝,盛裝出席。雖然會來參加歌唱班的人可能本身就是個性比較願意走出家門跟社會連結的,但我一直碰壁耶,有些人很怕被拍攝,可能怕被放送,比較有防衛心。比較有意願的人怕的是沒時間,他們通常生活已經安排很多活動。我忽然覺得自己好像直銷商喔……

 

但在認識他們的同時,我也感覺我們真的對老人有太多刻板印象。比如有個氣質溫和的大姊,她有想參加,還調侃旁邊猶豫的朋友,「妳要參加不用問妳先生,我還要問耶!」她那天穿的是短裙和網襪喔,就有一種衝突感。她也觀察我們的穿著,說要跟我們年輕人學習,我也很好奇他們投射了怎樣的想像在我們身上。

 

在聽這些老人說話時,說實在,我常想老人家是不是很渴望有人陪他聊天?尤其是回憶年輕過往。有個陳阿公興高采烈地說了好多年輕時在紙廠工作的事,那些專業名詞到現在都如數家珍……從他們身上流露某種職人的態度和精神,讓我很感動,也忍不住想:是不是人在講自己做過的工作時,會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口沫橫飛之際,頓時不再年老了。我有種受鼓舞的感覺。

 

現在計畫還在進行中,我還有很多疑問,對他們,也對自己,還有對觀眾。我也想知道,為什麼觀眾會想看這檔節目?當整個社會的氛圍還是把老人視為沒有生產力或話語權的一群時,我們能不能對老人多一點好奇,或是少一點歧視?就像陳阿伯說,他七十歲時還去考槌球的A級國際裁判喔,筆試跟術科都過了,但因為年過七十,依規定無法獲得裁判資格……這世界也太限制老人家了吧!

 

我希望對參與的老人來說,力量來自於他們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那些也許你覺得平凡的事情,會不會其實沒那麼平凡,而且和其他人有些連結?雖然我也會想,他們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我要如何證實他們跟我說的內容?但這個會不會根本不是重點,而是:他們從那麼長的一生中,選擇告訴我們哪個故事?

 

 

(註)當時的實驗階段,我們的邀請對象是急診室醫師、曾經也有類似經驗的朋友、或是已然是很有經驗的影像工作者來坐上剪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