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藝術找答案.第十三步 STEP13

【Q29】藝術家要怎麼跟一般人╱素人一起創造一個作品?

 

答案提供者|陳昱君,劇場編導及文字工作者,近年參與多個與樂齡人士合作的劇場作品,如《新營快到了1&2》、《我所經歷的性事》等。

 

圖片提供|狠劇場(2020臺南藝術節「社區策展」《人生的一條歌》與樂齡合作者的工作側拍)

 

A:聊「樂齡」或者「老人劇場」,我好像有點難說出什麼,因為我覺得無論跟誰工作,都是劇場,都是傾注心力去跟工作對象仔細相處,無論他們是專業或者非專業,老人或者年輕人。

 

雖然在定義上我不願意去分類,不過隨著合作對象不同,實際的工作方法,的確是有差異的。

 

因為參與長期和非劇場專業領域者合作藝術創作的「原型樂園」,我有一些和所謂的「素人」一起完成藝術和劇場創作的經驗;從解釋劇場到底在幹嘛,到邀請他們一起來幹嘛,到他們發自內心真的想一起來幹嘛,其實是很長的一段心理過程——雖然實際上的物理時間通常很短,至多三個月——在這期間,保持聯繫、真誠交涉,都是必要的。

 

我覺得跟素人工作,給藝術創作者的首要挑戰是:無法光想著自己的專業領域。創作者要花八九成的力氣去關注專業外的細節,例如合作者的生活作息、維生領域,甚至他的內心世界,接著才可能連結對方的內心,邀請對方走進劇場的核心。

 

這是我所認為和劇場領域外的人合作必要下的功夫,你要(盡可能)從頭到尾去認識一個你生活中幾乎不會碰到的人,也因此,這個創作者需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一定的熟稔,就像是,有一副自己長年用慣的工具在手上,你就不怕別人交付任何任務。

 

過去和非劇場專業者合作的經驗,對於我前幾年參與國家兩廳院的《我所經歷的性事》,或者新營藝術季《新營快到了》,都有很大的幫助。這兩檔劇場製作,都是由55至75歲的長輩來擔任演員,而最終的演出,也有許多內容是由他們的生命經驗轉化而來的。其中《新營快到了》連續兩年的工作,讓我體驗了蠻多「跟長者一起做劇場」的酸甜苦辣。

 

其中有一個我腦中最常反芻的問題是:「這些長輩為什麼要進來劇場當演員?」因為劇場演出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工作,面對導演的要求,他們的反應也會和以此維生的劇場演員不同。可能在敲完排練時間之後,他熊熊發現「啊?排戲要排這麼多次喔!」然後不出一個小時你就會收到他想要退出劇組的訊息;或者今天打算要整排,需要全員到齊,可是他的孫子忽然沒人照顧,他真的沒辦法到場,你也很難像平時在劇場那樣,請其他演員代排;或者為了讓大家「打開感官」,在做觸感、聽覺的練習遊戲時,會有人直接大聲問:「老師,啊做這個要幹嘛?」這些都是在劇場專業領域不太會遇到的事,意思是,很可能創作者從未想過自己需要回答這些「為什麼」。跟長者還有素人的工作挫折,常常就會在這裡發生,甚至擴張,如果創作者對於藝術、劇場創作的價值體認不夠堅定,就容易會迎來長長的低潮。

 

但低潮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從來不是威脅,而是機會。借用這個機會,才會開始「過分」地要求自己在腦中重複演練「今天到底還會遇到什麼出其不意的發問?」然後逼自己想過各種答案,是驗證,也是辯證,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創作者也會成長的,然後這個創作者看待劇場或者藝術的眼光,也會更加不同。

 

跟長者演員工作的另一個「難題」,我認為是身分轉換。也許這樣說不太精準,但我覺得在亞洲的教養背景下,作為比長者演員們年輕二三十歲的創作者,很難避免花上三四倍力氣,去著墨工作與工作之餘的界線,也就是角色轉換——在短而密集相處的工作期,創作者很可能需要同時身為「專業的編導」、「親切的平輩」,甚至偶爾替代一點「兒女晚輩」的角色——工作時、日常相處時,還有演員鬧脾氣時,或者,想要凹他們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時(撒撒嬌很有用)。而能否順暢舒適地轉換身分,也是這個創作者有無餘裕處理創作的關鍵之一,因為藝術創作說到底還是和「內心」很有關係。

 

這幾年的經驗讓我真實地感受到,如果工作過程中,專業項目之外的心理負擔大了,思緒自然越雜,卡關就是自然。工作上一卡關,有時免不了想逃避跟合作對象相處,因為已經沒力氣了。所以,穩住一套自己的工作步調,非常重要,其中包含在各個階段,如何游刃有餘地轉換身分。

 

在新營工作的第二年,我常是早起工作,回想與整理前一天的工作過程,然後制定當天排練策略,這是不能被打擾的時刻;在走路往排練場的路上,如果不小心遇到演員,就得轉換成親切的年輕人樣貌,先不談排練事,免得彼此緊張;進到排練場,時間一到,就得要變成在專業領域上的帶領者,給指令不能太過客氣、太多顧慮,否則也會讓演員們無所適從;排練結束後的下午時段,跟著演員去田裡,變成他們「指揮」,我來農作、陪坐喝茶,像家人、兒女,偶爾還會被演員的朋友問到「有沒有對象?」要給我做媒;晚上時段排練,再變回排練場的專業編導。

 

人與人相處本來就需要許多應變、調整,想像一下你和一個人相處了整個白天下午,他都是以晚輩的態度和你應對,到了晚上,他忽然對你發號施令,你也會很難反應的。可行的做法也許是設定「切換開關」,這是創作性戲劇比較常用的約定技巧,也是一種儀式,讓彼此都清楚知道,我們轉換了場合,就要一起轉換了狀態,比如在排練初期就先講好「排練時一律稱呼名字,不喊什麼哥、什麼姐」、「但是出了排練場,我們就不是導演跟演員的關係」,這做法在全劇場專業工作者的製作裡,可能不適用,因為我們常常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吃飯睡覺做夢醒來都在討論創作,但是跟非專業領域者一起創作,卻很好用,甚至可以減輕這些長者演員的負擔,因為他們本來就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了約定,他們就可以清楚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怎麼做,基本盤穩了,就好了。

 

說到最後,我覺得重要的也許還是「這些長輩為什麼要進來劇場當演員?」還有身為創作者「為什麼想要和這些長輩合作?」跟全劇場專業的劇組不同的地方是,樂齡劇場的參與者,幾乎是完全處在不同生命階段的人,縱然彼此做了同一個選擇,來到這個製作中,緣由卻可能完全不同;我過去在排練空檔和演員閒聊,問他們為什麼來,有人說「就是感覺很好玩」,有人說「退休沒事做啊,朋友約,就一起」,有人說「圓夢」,也有人說「到這個年紀了,忽然發覺自己都沒有努力突破自己。我有點怕上台,所以想試試看」,所以,有人想要的是「成就感」,有人需要「刺激」,也有人只是想要「待在一起」,這些理由可能都和以劇場工作維生的人很不同,而這些理由,也決定了他們要繼續待下去或離開,還有參與的慾望。

 

我想,想和長者、素人演員繼續劇場創作的人,最要緊的可能都是問自己一句「為什麼」——你是想做出一個美學誘人、技巧完美的劇場作品?是對他們的生命故事好奇?是覺得一直跟劇場人合作很無聊,想有點刺激?是想要教這些素人「劇場是什麼」?還是只是喜歡跟他們相處的輕鬆感和溫暖?動機搞懂了,後續也才有可能繼續走下去。不過,動機當然不會這麼單純,就跟人性一樣,而在互動過程中,去摸索這件事,甚至能有所體悟直至最終將它們偷偷藏在演出中,傳遞到觀眾心裡,那也許就是劇場作品裡頭最誘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