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孤寂之名

駐節評論人:吳政翰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百年孤寂》

時間:2016.06.04 18:30
地點:臺南七股鹽山

文/吳政翰

  拉丁美洲小說家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Márquez)最為後世熟知的鉅作《百年孤寂》,也是魔幻寫實風格的代表作,在生存與死亡、現實與詭幻的交界之間,書寫邦迪亞家族百年六代人之間的榮景與衰敗,透過觀照愛情、家庭、歷史、政治等面向,呈現權力、鬥爭、人性、慾望的本質。此次由劇場導演Baboo及編劇周曼儂所改編的版本中,文本化簡了原著龐大的結構與脈絡,設景於視覺壯闊而蒼涼的臺南七股鹽山演出,動員了十多位演員,在一片低敘事、重氛圍的戲劇情境裡,試圖烘托出人的孤寂。

  演出約莫六點半開始,日落月升交替之際,由一座被雪白鹽層所覆蓋而成的矮山及其周緣,形成了主舞臺區,配以蒼天、飛鳥、斜陽、徐風、白煙、綠葉、枯枝,紛紛入景,視覺上呈現出一幅冷冽而感傷的圖像。隨時而轉,繁星點點,漸入黑夜,掩映著各個身穿一襲黑衣的眾演員,拉丁曲風中混入嗩吶的音樂飄蕩空中,散發著哀愁亦哀悼的氣息與基調,自開場至尾聲,從一而終。因此,由自然時間、自然空間所織構而成的框架,不僅幽幽地支撐起整齣戲的劇場環境,始終維持著必要的現場性,也悠緩地建立了悲涼的氛圍,瀰漫全場,貫穿全戲。

  全戲於此般孤寂先行、惆悵滿佈的情境下,氛圍幾乎取代了情節和語言。原著已然複雜的情節,變得更加碎裂、錯序,時而搬演,時而省略,脈絡不全。斷簡殘篇,集結成堆,慾望、權力的爭鬥呈現也顯得漫散,難以平行轉譯原著故事中人與人,與家族,與歷史,與時間抗衡的巨型敘事結構,反倒如記憶,如夢境,偶爾閃現,卻又倏地消逝。原本根基現實而岔出魔幻的故事文句,在此劇,也因徒重如是魔幻本身,而顯得虛浮、飄渺,成了表面辭藻華麗但實質敘述不詳的詩語,像是脫離了字義,如夢囈,如咒語,句句呢喃,聲聲嘆息,晦澀難解,宛若抹上神秘色彩,化為一層輕薄而瑰麗的糖衣,裹飾著缺席而空淡的情節,映照著在場而哀愁的景觀。

  人物緩步在情節失衡、情感失重的景框中,狀態如失眠,如失語,如失速,如失魂,徒剩軀殼,脫離了劇情的羈絆,故事可有可無,轉而夢遊於由當下時空交織的壯美景觀內,反覆來回,不時奔走,漸漸地,現場大於歷史,景觀取代脈絡,語言抽空意義,姿態演繹情感,美學凌駕一切,立體趨於平面,將馬奎斯的家族史詩沉浸在單頻而單調的後現代虛無想像。

  以孤寂之名,概念擴張成為主體。於是,孤寂成了命定,孤寂化作文字,孤寂罷黜意義,孤寂吞噬情感,孤寂佔據人性。相形之下,偶見演員準備上場或結束下場時,兀自踽踽獨行於鹽坡邊緣,脫離了孤寂的負累,實實在在地行走呼吸,實實在在地回歸自我,此刻此景的生命氣味,與人之外的廣袤自然對比,才真是顯得蒼涼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