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消失的映象孤寂
時間:2016.06.04 18:30
地點:七股鹽山廣場
文/陳昭廷
碩大的,白色的鹽山,四位讀者,為觀眾召來邦迪亞家族,透過他們的閱讀/敘述,推動邦迪亞家族的歷史;他們為觀眾介紹角色,推動故事的進展。兩位黑衣的梅爾奎德斯,在原著中是寫出邦迪亞家族預言歷史的作者,會不時在故事中對角色及故事發出疑問或下評價。他們都是這齣《百年孤寂》的說書人,兩者相比,讀者從內部看故事,與角色們較為接近,梅爾奎德斯從外部看整個故事,由於洞悉家族命運,自始至終脫離於外觀看邦迪亞家族,而兩位梅爾奎德斯分別使用日語及臺語,似乎也複製原著中他以兩種密碼系統紀錄邦迪亞家族史的方式。
但這些說書人,並無法將故事說明。讀者們深陷於故事中,他們雖然知道角色們的故事,但故事如此龐雜,切斷的敘事無法還原故事脈絡的樣貌,兩位梅爾奎德斯口中的話語難以聽懂,一是本地觀眾不熟悉的日語,另一者是被日語干擾,且腔調難以辨明的臺語──偶爾才出現一些能辨明的隻字片語。這些說書人反而在作品前建立一道障壁,讓人難以看透。
孤寂是難以描述的事物,劇作家試圖用他的語言為馬奎斯小說代言孤寂的情緒,主題與文字圍繞著孤寂,但喪失背景脈絡,孤寂僅存於文字表面,劇情無以成立。導演手法也專注於情緒氛圍,使用意象手法,呈現空景裡無數孤立或散落人影,以映象總結。編劇以人物為核心,呈現邦迪亞家族興衰始末,導演利用場景與物件,將人物事件予以放大,如下半場第一景,邦迪亞家族雙胞胎兄弟為家族帶來的繁盛期,及日後香蕉公司為馬康多城帶來的繁榮,以一場宴會表示,而宴會的主食便是香蕉。但對不熟悉原著的觀眾而言,香蕉可能更多是欲望的指涉,無關寫實──尤其緊接著就是一場餐桌上的交媾畫面。
意象的畫面一再重複,表演團隊試圖畫面還原小說中的「魔幻寫實」,但缺乏寫實與虛幻的交融,魔幻寫實僅存虛幻,不見血肉。故事中所有事件的背景脈絡被簡化,原著綿延的時間感消失了(或說被截斷、分岔),邦迪亞家族的孤寂,或者說悲哀,來自他們家族內部歷史的輪迴,以及和外在不斷變化的世界的失調,他們會孤寂,是因其慾望及性格不被世界容忍,甚至在家族間也不被允許,而當他們所處世界的脈絡不在時,這些角色的情緒,及劇中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辯證基準便消失了。原著建立在現實世界的基礎及邏輯上,和我們的世界有共通處,因此當魔幻自小說中真實世界的縫隙中流洩而出時,更凸顯它們的光怪陸離。但劇中,整個世界都是虛幻的,魔幻就不再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