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舞台、演在地歷史
時間:2017.04.01 19:00
地點:陳德聚堂
文/詹雅晴
古都木偶戲劇團的年度大戲《宅門內的邂逅—心海迷蹤》在台南之直轄市定古蹟陳德聚堂上演。以何斌棄荷蘭通事一職獻鄭成功水師圖為背景,藉《臺灣外紀》[1]典故:
斌曰:「臺灣沃野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鋼鐵不憂乏用……」遂出袖中地圖以獻,歷歷如指諸掌;並陳土番受紅毛之苦,水路變易情形。
演出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跨至鄭氏政權奪取台灣這段歷史為劇情,選在清明連假期間演出,號召台南遊子返家看戲。宣傳主打劇目新編、環境劇場、跨界演出(鄉城歌仔戲劇團、說書人林仙化、歌手陳怡蒨)、兼具傳統創新與傳承的掌中戲。古都木偶戲劇團成團於2010年,之所以定名為古都,其因為立足於人文歷史豐厚的台南古城,劇本設定皆以台南歷史傳奇為底,本戲2016於吳園藝文中心(何斌任荷蘭時期通事時整建之庭園)演出,而本次欲將古蹟陳德聚堂化為環境劇場,於宗祠的中庭搭建單面舞台,舞台分別以上下兩階做出高低層次感,以彌補一般對布袋戲演出空間平面化的印象,使舞台運用更富變化。
本戲在舞台運用的獨特之處於上下半場各有一次舞台翻轉。上半場為演出西拉雅麻豆社事件。麻豆社事件為荷蘭紅毛人侵略島內西拉雅族之歷史過程。麻豆社人因長期向荷蘭繳納賦稅、獻地、青年需行勞役。事件發生於1629年,當長期受壓榨的一群麻豆社勇士,背著荷蘭士兵過河時,將士兵丟入水中使之溺斃。1635年荷蘭長官率兵入麻豆社進行屠殺行為,後簽署《麻豆協約》[2],代表麻豆社交出領土歸順荷蘭的過程。鄉城歌仔戲劇團成員扮演遭受報復的麻豆社人逃亡困境。此時將舞台從台上轉換至台下,演出形式從布袋戲到歌仔戲,演員從兩側迴廊出場,悲慟氛圍以樂音傳達;在下半場的舞台翻轉則發生於何斌迎娶雲娘之際,當時何斌請戲十日。台上戲偶與台下觀眾融為一體,一同欣賞由迴廊兩側出場之歌仔戲表演,台上的戲偶看著台下的演出,並不時做出評語。在歌仔戲演員依稀的對白中,得知此戲演的是樊梨花的故事。此戲與台上雲娘、何斌的潛關係,形成一種互文。雲娘與何斌有不共戴天之仇,對比樊梨花本為西涼國女將卻幫助愛人薛丁山征討西涼。在愛情與家庭之間的權衡,雲娘與樊梨花的抉擇不同,雲娘喝下原本要毒害何斌之酒以自盡。而何斌對愛情的追求亦消逝於失去雲娘的哀痛中。
以上布袋戲翻轉舞台空間可對照同為2016首演之《穿越時空大冒險》,此戲為嘉義市義興閣掌中劇團的演出。台上戲偶聆聽搖滾音樂會,戲中戲的手法,將布袋戲的舞台從戲台上釋放。《穿越時空大冒險》中,戲偶與搖滾樂團同側,戲偶看著樂團成員的背影聆聽音樂會演出。而本齣戲在打破舞台空間的使用上將戲偶與觀眾拉到同一個觀看角度,由於歌仔戲演員於迴廊兩側出場,與戲偶所在的舞台拉出一定距離,形同戲偶由被觀看的對象融入觀眾群中隱身般。加上本戲在傳統創新上,融入現代劇場的表現手法。例如雲娘在右下舞台訴說她必向何斌報痛失雙親之仇,而何斌在左上舞台傾吐對雲娘之愛意。同一個時間中,敘事對象將空間一分為二,同時向觀眾訴說一應一答的分別敘事。
本戲以歷史入戲欲在大敘事中將觀點凝縮在何斌一生所遇,歷史頓時成為黏貼在角色身上的貼片,但一如所有歷史劇的當代詮釋都是後設,勢必加入創作者的史觀。當鄭氏政權打敗荷蘭奪下台灣時,台詞結論為:「台灣又回到漢人的手中」。此結語像突然忽略前半場所詮釋麻豆社的歷史,加上史實下的台灣實存著原住民的各群落,在鄭氏政權帶入大量漢移民前,漢人並從未掌有台灣政權。劇本以歷史為軸線,演出角度與歷史距離該如何拿捏?如何貼近或遠離?當代如何詮釋歷史?這都是未來古都木偶戲劇團在創作上必正面回應的問題。
最後想稍微提出台語正字的使用,本戲貼心地為不諳台語的觀眾準備字幕,並選擇以華語諧音書寫台詞,但多處並非使用台語正字。例如:幫忙寫作「鬥衫工」,但正字為「鬥相共」;快跑作「緊酸」,但正字為「緊旋」;遮遮掩掩作「恩恩掩掩」,但正字為「掩掩揜揜」等。在布袋戲推廣傳統戲曲文化與語言的傳承中,目前教育部公布有一套台語正字的寫法[3],未來古都木偶戲劇團可作為參考使用。《宅門內的邂逅—心海迷蹤》為古都木偶戲劇團努力拓展布袋戲演出面向之作,翻轉舞台空間、細膩的戲偶動作、現代劇場手法,也培養著當代觀眾欣賞布袋戲之新品味。
[1]江日昇,《台灣外紀》第十一卷〈何斌獻策取臺灣 黃梧密疏遷五省 〉,台北市 : 新興,1979
[2] 駱芬美,《被誤解的台灣史》,台北市:時報出版,2013,頁98
[3]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