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有餘,深度不足的《糖甘蜜甜》

新評種:蔡明璇

阿伯樂戲工場《糖甘蜜甜》

時間:2017.04.29 14:30
地點:臺南總爺藝文中心紅樓

文/蔡明璇

 

  以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學生為班底的阿伯樂戲工場,2016年於總爺駐館,將其駐館經驗發展出小戲《記憶中的香甜滋味》。這一回,藉由進一步的田調資料與走訪尚在運作的善化糖廠,發展成這齣以糖廠與五分車運轉故事為背景的《糖甘蜜甜》。

  走進總爺藝文中心紅樓的二樓,眼前是一個巨大的漏斗裝置,不斷落下的細砂糖粒,錯落的甘蔗條,以及更遠處的現場樂器伴奏與堆置的飽滿糖包。糖業歷史的興衰嬗遞,就在標示著壓榨室、結晶室、交換所、鐵道課的兩塊狹長的小舞台上演。細長的舞台造型,近看彷彿迷你版的五分車。觀眾分坐在舞台的兩側,猶如歷史事件的見證者,目睹台灣糖業的興起與衰落。

  在節目單裏,藝術總監許瑞芳提到:「這群年輕的八年級生以他們所擅長的音樂,來與糖廠對話,回應上一代的記憶呼喚。」也因此,有四首自創的歌曲,透過輕快搖滾的節奏,穿插在表演當中。筆者如同大多數的觀眾,對於這段糖業興衰史的掌握與了解十分有限。然而透過演出,似乎只是讓筆者模糊地看見這段歷史的縮影,包含五分車的記憶、糖廠員工的青春戀曲、物換星移的時空變遷。除此之外,在偌大的紅樓裏,一種無法掌握的虛無感,卻不知不覺瀰漫在演出的當下。

  全劇幾乎以台語為主,只有當演員抽離了歷史,回到樂團成員的身分,才轉為使用國語。只是筆者無法理解這個由樂團成員說故事,進而扮演糖廠員工生活的過程,角色的切換是如何進行?這兩者間的分際似乎並不清楚。另外,還有一段戲中戲,源自當時政府為了鼓勵民眾加入糖廠工作,透過戲劇的手法加以宣導,也因此戲中戲的文本是真有其事。透過這段歷史的註腳,讓筆者明白這齣戲的製作與演出,呼應著臺南總爺從糖廠轉型為藝文中心,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然而,就整體而言,這齣戲熱鬧有餘,但是深度不足。

  試問阿伯樂所搬演的《糖甘蜜甜》,究竟有多少田調的資料使用在劇中?而想像與建構出來的生活片斷,其比重又有多少?透過歷史的拼貼與表演形式的再現,阿伯樂試圖引導觀眾走進糖廠從繁華到沒落的時空變遷。只是,現場並沒有飄散的甜味或者香氣,足以讓觀眾穿越時空,重返糖業繁華的歷史現場。一切都得靠觀眾的想像力去建構,去感受那曾經留下的生活軌跡。

  阿伯樂的成員透過年輕世代的眼光,藉由搬演《糖甘蜜甜》來看待這段已成過眼雲煙的糖業發展史。不可否認這些演員對於歌唱與音樂部份的掌握,比表演的部分還更為熟稔些。望著舞台上堆砌的時空道具,霧裡看花的歷史過往,筆者好似搭乘了五分車,來了一趟時光旅程。可是,演出一旦結束,筆者只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空洞,墜落在紅樓的木地板上,卻無法激盪出更多情緒上的共鳴或是感動。

  筆者相信阿伯樂的成員,若能帶著《糖甘蜜甜》到臺灣各地已經轉型為觀光文創園區的糖廠演出,必然可以喚起更多在地民眾對這段歷史的興趣與了解。也許透過不斷的再製與巡演,可以幫助他們挖掘更深刻的歷史記憶與內在情感,並藉此淬煉出更精湛的演技吧!

 

 

※劇照攝影:陳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