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露天的綜藝野台戲

新評種:廖哲羚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一》

時間:2018.03.24 19:00
地點:臺南市新營區體育場

文/廖哲羚

 

  綠光劇團的熱門大戲《人間條件一》,十六年來全台巡演超過三百場,票房極佳,至今也將推出至《人間條件七》,自2017年底啟動全台免費戶外巡演,本次新營體育場亦是其中一站,雖然交通不似市區體育場那麼方便,現場還是湧入一萬多名觀眾,觀眾涵蓋各年齡層。

  整齣戲的演出基本發生在同一場景——有著檳榔攤和供桌竹椅的簡陋里長住家兼辦公室。開演之前,背景樂放著街巷本土的街車聲和聒噪人聲,台上一邊演著橋段戲碼逗觀眾笑,一邊用台語招呼喧鬧,一邊與台下互動、問答、灑糖果等逗笑觀眾的措辭動作,加上《人間條件一》固有的里長伯強吻縣市首長戲碼,讓觀眾開始期待,接下來上演的不是一場正襟危坐束於劇場的舞台劇,而是一場讓人倍感熟悉、回歸到露天的野台戲。

  「我的創作來源就是生活。」(吳念真2004),號稱「國民戲劇」的此劇,出發點便是最貼近市井庶民的生活故事,添加了許多時事和社會縮影,增加共鳴和笑料。劇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是由黃韻玲一人分飾兩角的里長女兒阿美兼阿嬤,以及里長伯三個角色,架構出故事核心,描述著三代之間對彼此的愛、隱藏的情感和逝去者與在世者雙方各自懷抱的遺憾。情節的設定上,里長伯的角色就像一個也許大家都認識,甚至有那麼一些相似的紅塵庶人;藉由附身孫女而重返人間的阿嬤,立足於一個因帶著遺憾離世而看破俗世的位置,然而讓她念念不忘而返魂的則是一份未了的恩情;阿美則是藉著十六歲的天真,在帶著遺憾的返魂者和少女倆祖孫對話中,一語道破了許多人際紛擾糾葛和社會陋習現象。演員們相當努力詮釋,尤其飾演樁腳的陳竹昇更是發揮了鮮活的舞臺魅力;然而人物的性格多是由對話交代,角色此起彼落的、誇大嘶吼的情緒令觀者滿溢,藉由不斷出現的髒話、肢體打鬧和人物言行的反差搞笑,逗得台下哈哈大笑。而戲中出現類似身材或性別的笑點,也許政治不正確且在十六年後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卻讓觀眾們樂不可支的放聲大笑,宛如工地秀的綜藝效果。

  中場由「九天民俗技藝團 」、「民雄廣澤會館神將團」和第21屆金曲獎得最佳台語專輯獎得主嚴詠能與「打狗亂歌團」與「電音瘋神榜」演出,現場鑼鼓喧天鞭炮煙火天兵神將三太子穿梭,熱鬧得好似場景置換到了廟口酬神慶典,但也許中場出現得有些突然,身邊有些觀眾對於突然出現的表演稍感困惑。

  「《人間條件一》我想說的是了解、溝通與感恩。」(吳念真2008),在上半場逗鬧風格中帶出人物兼得情感與內心糾結後,下半場轉與合開始往情感面做更深的探究刻劃,漸漸將「一世人,一生情」的核心情感結構,卻因與前場風格落差較大,略為喚起國民八點檔的觀看體驗。然而討好觀眾的餘興效果或許更為優先考量,劃破了舞台與野台的隔閡,也許十六年來不言自明的票房成功即是編導者達到「只想讓更多從沒走進過劇場的人走進來」之目的。

  但作為一場舞臺劇,形式仍有其重要之處。筆者感覺此次演出的戲劇內容吵雜用力、但平面刻板化,舞臺劇魅力並無所發揮之外,整體表演比較偏向「作秀」的綜藝形體,取悅目標觀眾成分高。然而,面對觀眾,吳念真選擇通俗作為創作的基礎與目標,「他認為只有先將長期被菁英劇場俄絕在外的觀眾吸引回劇場,看戲人口數量成長了,才有資格去談作品內容、形式風格的多樣性,這樣再來談作品分流與分眾,才有意義。」【1】因此,觀看或者評價此劇時,也許從劇場舞台回歸到室外野台的觀看角度更為適合,也或許更貼近編導者原先的初衷。

  吳念真出生1952年,創作者賦予劇中的背景,喚起了同輩人對純樸人情的美好社會之懷想,並且對象族群傾向一般群眾,但此劇是否真的打破「劇場菁英化」?或者是讓創作者將受眾範圍拉大,讓看戲人口從該劇團《人間條件》系列更擴散至其他劇場作品的觀眾席?抑或是僅將「沒走進過劇場的人」受到吳念真的《人間條件》吸引而進場,確為值得探究之處,有待後續更多思考與觀察。

 

註釋:

【1】于善祿(2014)。〈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初版)。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