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餘暉照射著府城飯桌仔

新評種:簡韋樵

秀琴歌劇團《府城的飯桌仔》

時間:2018.05.26 19:00
地點:吳園藝文中心 表演廳

文/簡韋樵

 

  歌仔戲性格從日治時期的改良開始,與時俱變,新的藝術形式不斷的誕生。不僅時常褪去古裝扮相,甚至與西方劇場交融,編入新調弦曲與舊調的碰撞,抒情的變體更是顯現歌仔的混血風貌。實驗是好,新的詞彙與定義常常誆於歌仔戲,像時裝新戲、新編歌仔戲、現代劇場歌仔戲、河洛語音樂劇等。越至後期,歌仔戲的姿態越偏於話劇形式,到底是蛻變嶄新,還是臣服現代戲劇?是兼容並蓄,還是順應潮流?

  飯桌仔,維繫一家之情誼,料理,則凝聚彼此的關懷。在老府城巷弄裡,總有大厝灶跤嘈嘈切切的聲響,或是巷弄的左鄰右舍的「食飽未?」習慣問候,顯示臺灣人對吃的重視。一道道雋永深長傳統臺南家常菜,不單單只是為填飽肚皮而已,更是代表情思流淌的意義象徵,乘載百感記憶。根據觀後的資料參閱,筆者感到疑惑:《府城的飯桌仔》的內容似乎挪取辛永清的散文集《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1】,把「日治至戰後」臺南縉紳一家的興衰風貌取之至舞台上搬演。

  《府城的飯桌仔》一劇,以遠在東瀛的角色「林千鶴」視角作為故事主軸,藉著料理,追昔過往青春。在散文裡,府城望族成員之辛永清(猶如《府城的飯桌仔》劇中主要角色「林千鶴」原型)的回憶絲絲入扣,細膩道出在安閑園的成長史。經過戲劇情節與《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一書核對,筆者感覺秀琴歌劇團可說是將該書內容濃縮,通過每一道料理的香氣,添加惦念之情,抓取舊日曾經在臺南生活的歷史光影,藉由每一次的烹煮,發散出濃郁的古都氣息,牽引著觀眾懷念過往風情。例如劇中的首道「薑味烤雞」,配著彩旦「珍珠婆」一角,象徵及笄之年,譜出青春序曲;接著,用「菜瓜粥」感嘆無緣的青梅竹馬「阿清哥哥」,以「打滷麵」心繫父親的疼惜寵愛,「薑絲炒豬肺」及「潤餅」則表以節令生活美味之情,種種寶貴童年青春記憶都在佳餚背後揮散不去;幾道家常菜展現臺灣傳統景象,藉以與在地觀眾建立深切感,共同和劇中人物回溯與緬懷。同時,劇中情節也從角色「林千鶴」觸及其父親「林西淮」的政治生涯起伏,間接點出殖民時期前後帶來的身份認同混亂,表現出二次大戰後臺灣人所面臨的難堪處境,內心沉重嘆息。

  近年來,秀琴歌劇團欲將臺南在地風情和鄉土底蘊再現於舞台,之前的《安平追想曲》便也道出百年前的歷史記憶,添入在地歌謠與流行樂曲,甚至搭配弦樂的抒情,被許多評論人視為歌仔戲的突破與新穎。兩者時空皆在日治及戰後,必以時裝、實景作為展現。戲曲始終以曲作為抒情(lyrical quality)的著力,敘事及寫實技法並非重心。然而在《府城的飯桌仔》裡,過多的寫實大於寫意,甚至以念白敘事(narrative)為重,並不像歌仔戲的展演,倒像是一齣臺灣音樂劇。並非筆者想把戲劇與戲曲如此區分,而是沒了身段藝術、沒了寫意美學、念多唱少,還會是代表臺灣原生特有劇種?即便劇情中間摻和「郭暖教訓昇平公主不守五倫」加深著墨於劇中人在殖民時依然堅守中國傳統精神,以及父親死前泣訴「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藉以表示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古路戲的加入卻也調劑不了現代戲占大部分的比例,形式依然向寫實表演取材為重——如此表現取向,應該視為傳統戲曲美學的滾動多元交融?還是當代表演藝術西潮的衝擊?

  秀琴歌劇團團長張秀琴在謝幕時,特別公開致詞強調歌仔戲包容性特強,沒有一定的規範。確實從脈絡來看,跨界與創新已經是臺灣當代戲曲的趨勢,尤其歌仔戲的拼貼文化的靈活應變,藉著向當代取經,進而融為一體,新的美學因而誕生。然而即便有海納之特性,還得慎選川流的湧入,不僅相容相應,卻也有相剋消融之際。《府城的飯桌仔》作為實驗新戲,不免有向音樂劇靠攏之疑,傳統漸漸解離之憂;雖說「實驗」永遠要向傳統溝通,但是兩者之間的代溝成了值得反思與叩問的空間。

 

【註釋】

1.參見辛永清 , 《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聯經出版公司 ,2012。此劇並無在任何宣傳、節目單相關文字說明與辛永清的散文集有關,但根據筆者閱讀《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展演劇情幾乎和該書散文故事內容相符,令人疑惑何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