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戲+童戲的戲路
全西園掌中劇團《國姓魚好滋味》
時間:2018.04.07 19:00
地點:大南門城藝術特區
文/林慧真
全西園掌中劇團向來擅長武戲,近年來演出的《三國演義》連台本戲(2015-2017),以及《劍王》(2016)、《萬教之王》(2015)等,都可以看出端倪。而這次全西園掌中劇團演出的《國姓魚好滋味》屬於2018年臺南藝術節「佰元食驗場」系列節目,以「國姓魚」契合著臺南美食主題,同時又扣合著劇團擅長處理的歷史故事與武打場面。
「國姓魚」即虱目魚,為國姓爺鄭成功所賜名,傳說鄭成功以方言詢問「啥咪魚」,後人以為國姓爺賜名「啥咪魚」,後來訛音為「虱目魚」。《國姓魚好滋味》採用這個傳說的基本架構,寫鄭成功部隊與荷蘭人作戰時,因缺糧而十分苦惱,後來城隍爺託夢予鄭成功,告訴他魚將在東方出現,這是臺灣的特色魚,並且對臺灣很有幫助。鄭成功夢醒後,下令部隊在此處抓魚,果然大豐收,決定犒賞三軍,小兵進獻魚料理時,鄭成功問「啥咪魚」,小兵因而對外聲稱國姓爺賜名「虱目魚」,而後軍民同樂、一同慶祝豐收。
這齣戲為單一主線架構,以情節而言相當易懂,為增添可看性,劇團利用燈光、配樂與特技加強視覺及聽覺效果,例如鄭氏部隊與荷蘭兵作戰時,推出砲台攻擊,劇團將線的一端綁在彩樓欄杆上,砲口對準該線並發射衝天炮,讓衝天炮沿著該線飛射,營造出砲火四射的臨場感。燈光方面,城隍爺託夢予鄭成功時,燈光轉黃色調,並噴發乾冰,帶出神明從天而降、光芒萬丈的景象。而城隍爺指示將有臺灣特色魚出現時,燈光轉為藍色調,配合電腦音效之水聲,彷彿處於湛藍大海之中,各類魚兒悠遊其中,還有蚌殼精等等,不同以往戲偶多以人物為主,此次演出增多魚類及海底生物之戲偶,使畫面更有童趣感。音樂方面,傳統掌中戲多以文武場之鑼鼓等樂器伴奏,這齣戲則用了較多電腦音效配樂,讓聽覺效果更為豐富。
操偶技巧方面,鄭成功一角操偶手法細膩,展露其元帥大將之風,例如步履沉穩,入座時抖衣而坐,為缺糧苦惱時,雙手繞圈表現其內心焦慮,而後雙手抱頭表示苦惱頭痛狀,這些靈活的操偶動作都讓這個角色更為立體。從技巧方面談,最後軍民同樂的場景,透過戲偶呈現雜耍表演,以製造歡愉輕鬆氣氛,例如甩鐵球、轉布、飛炫身軀、耍棒等等,以操偶技巧而言,更為高難度,除了控制戲偶身段,還能準確表現出雜耍技藝,凡此種種,皆可看出該團對操偶技巧的細緻程度。
較為可惜的是,這齣戲雖然展現了劇團的操偶能力,以及對舞台情境的營造,但是劇情方面仍稍嫌薄弱,例如鄭成功因夢境獲悉虱目魚能解決缺糧問題後,並未鋪陳其因為虱目魚解決缺糧危機,並贏得戰事。劇中故事脈絡所謂「國姓魚的好滋味」,當是解決缺糧危機、打敗荷蘭兵的勝利滋味,然而演出的情節設定為,鄭氏下令捕魚後,便進入軍民同樂的場景,並以大段雜耍表演結束故事。以情節而言,故事前半段集中於鄭氏與荷蘭作戰之景,後半段則交待國姓魚的由來,這大段的雜耍表演雖可理解為,劇團利用這段「軍民同樂」的時間,由工作人員分食魚丸,將「國姓魚好滋味」延伸至觀眾席,但似乎仍缺乏清楚有力的收尾。
另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電腦音效配樂不夠流暢,給人是否放錯音樂,或音樂錯頻的感覺,尤其在戲偶展現雜耍的段落,單純以鑼鼓配樂,已能營造鑼鼓喧天的熱鬧氛圍,然而每換一個角色即換一種配樂,容易給人錯亂感。另外,鄭氏部隊與荷蘭兵交戰時,因缺乏口白或角色之定場詩,不易分辨兩軍人馬,而兵士入海作戰之身段,亦因缺少口白交待,顯得意義不明,僅能靠觀眾自行想像。
整體論之,《國姓魚好滋味》結合了全西園掌中劇團近年來的劇本路數,一者為擅長的武戲,展現兩軍交戰的武打身段,另外,則為近年推出的親子劇《土地公公的老虎》(2017)與《土地公公的老虎2—名偵探虎爺》(2018),這類親子劇以動物操偶展現童趣,予人輕鬆有趣的視覺感受,而本劇《國姓魚好滋味》,於海底世界場景中,各種魚類戲偶遨遊彩樓戲台,亦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以為,故事的呈現為前半段武戲,後半段童戲,如何結合兩種戲路的調性、使故事前後半段的迥異調性能更緊密的融合,可能即是問題所在;若能巧妙調合兩者,使武戲中帶有童趣,童戲中帶有武勁,想必這齣戲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