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日常的痕跡

新評種:廖修慧

雞屎藤舞蹈劇場《少女黃鳳姿》節令氣味版

時間:2018.05.04 19:30
地點:成功大學臺文講堂

文/廖修慧

 

  《少女黃鳳姿》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2016年的製作,過去在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上演過,此次則將場景搬移到了成功大學校園裡面的台文講堂。台文講堂過去為原日軍台南衛戍病院,由成大耗資修復,2013年開始啟用,作為師生排戲與活動的共享場域。此場演出空間搭配日治時期女作家黃鳳姿的故事,因建築物的氛圍使為入場前就帶著古色古香的夜晚情調。

  雞屎藤劇本中的主角—黃鳳姿,是日治時期的台灣女作家,由12歲至15歲便出版了三本散文集,演出主要將黃鳳姿一生的故事分成四大段落的表演文本架構:誰是黃鳳姿?艋舺の少女、文學の少女、台灣の少女。

  在這四大段落中,另使用黃鳳姿自己撰寫的篇章散文的篇名、引用文學文本中的句子,透過這些打在投影幕上的文字,成為四大主題衍生情節的演出引子。劇中演出了她當時幼年、少年生活風景的種種。劇中引用的句子以台灣北部的風俗民情為主;由背景資料可知黃鳳姿因出生艋舺舊世家、家境良好,父親是大學教師、祖父則是清代文人,母親也受過讀書教育,在耳濡目染下,以真切、稚嫩具有想像力的筆觸寫了許多家中日常,紀錄了當時台灣的民情日常風景。

  一開始,劇中由黃鳳姿遭到質問,是否十幾歲的少女能具有良好文字能力以描述在台日常生活的臆測,而由五位舞者閻芝融、李孟潔、賴家安、謝佩珊、謝珮吟、買鈺祥同時扮演黃鳳姿,引起觀眾對黃鳳姿了解不深的好奇,到底誰是黃鳳姿呢?第二段落「艋舺の少女」,黃鳳姿童年的生活時期,以她所寫的〈冬至〉描寫祖母搓湯圓的描述旁白,帶出搓湯圓的舞碼,爾後再以黃鳳姿的〈春分〉描寫母親購買花簪、鮮花的習慣,演出者跳出了兜售鮮花的少女與購買的黃鳳姿。

  雞屎藤舞團在此次演出運用了場域的特性,例如前述提到四位扮演著兜售鮮花的少女橋段,拉門內(講堂內)的母親、祖母等待著外頭的黃鳳姿買花回來,母親為女兒插上花簪,此時講堂內有位專拍攝特寫的攝影師,影像即時投影至外面的投影幕,讓觀眾看見黃鳳姿與母親的互動,此處透過台文講堂前空地與講堂內,投影幕之間的有趣的應用效果。但透過拉門的剪影卻可看到攝影師逼近演員的動作,整體營造出來的效果看來便有幾分怪異,此手法在整齣表演過程,只要講堂內有演出幾乎都有運用。

  第三段的「文學の少女」,除了再現黃鳳姿撰寫的描述,還有池田敏雄拜訪黃鳳姿家中,與家人相識之外,同時為台灣街道風俗著迷、充滿好奇的觀察拍照,透過黃鳳姿文學文本筆下的多樣街頭,導演將之再現了各樣小小的攤販活動在街上出現,又成為了一幅美麗流動的畫面。文學內容透過戲劇手法呈現了過去常民歷史的生活痕跡,另外也引用池田敏雄的〈艋舺之日蝕風俗〉,使帶到池田眼中觀察的艋舺,轉場流暢偶有可惜之處,台文講堂的空間應用雖相得益彰,但也可見運用空間的方式也僅止於幾種固定模式,未見更大膽的運用。

  第四段「台灣の少女」,此段帶到了時代的轉換日軍退出台灣,揮舞著國旗慶祝光復的人們,但接著卻是黃鳳姿和池田的喜事,雖在形式演出上尚且順暢,但因內容的差異則顯得有點突兀;喜事中扮演黃鳳姿的舞者被其他少女打扮著,家中也僅出現母親,當初黃鳳姿與池田的婚事似乎僅有母親支持。接著,因戰後的混亂與228事件發生,選擇和丈夫離開台灣,劇中敘事又回到初始黃鳳姿所受的質疑。

  整體下來,透過四大段落概要了解,女作家黃鳳姿的作品及生平,結尾出現的開場提問雖未作答,則顯得此疑問也不再如此重要。劇中稍稍地帶到民化國策運動(皇民化),也暗示著一個可能,天時地利黃鳳姿的才華才得以被看見,但此問題則是文學本身所處的時代會有的質疑,劇場演出則見編導更側重少女的內心和作者筆下描述的日常風景。此外,黃鳳姿的文學作品及人生經驗在表演中頗有深入淺出的處理,雖說黃鳳姿的文字並不艱深,但較少聽聞的女性作家故事,透過編導的建構,能將演出聚焦於文學及作家本身,爭議之處亦未被捨棄,算是完整且柔軟的演出了黃鳳姿的故事,舞蹈則在賣花的少女之處,稍感過度的時髦反讓先前的調性有些轉變。同時,亦可以感受到日治時期台灣的日常痕跡,藉由雞屎藤的演出,這些已經失去或難以見到的日常風景,成為觀賞的樂趣,因此雖劇名以《少女黃鳳姿》為主軸,透過團隊的編導,更能感受文學作品本身的魔力,及黃鳳姿筆下對日常的細緻觀察,另一方面,透過投影幕上的特寫手法,彷彿補救了劇場中難以看到演員細緻表情的不足,但在現場觀賞視野之內無法避掉的攝影師,成為觀眾進入戲劇情境的問題所在,造成無法漠視的觀演障礙,確屬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