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快炒、細火慢燉的欲炙之色
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手作「家香菜」》
時間:2018.05.05 14:30
地點:吳園公會堂表演廳
文/廖哲羚
2018《手作「家香菜」》,由風乎舞雩2013年鋪滿木屑的《母親》場景延伸,在吳園公會堂的檜木建築裡鋪了滿地木屑,觀眾圍繞四周而坐,檜木香氣包圍,令觀眾開始對「家香菜」的「香」有了想像的開端。
木屑在《手作「家香菜」》的舞台調度中擔綱相當重要的意象和視覺要角,如火侯的燈光照熱著舞者的身體。身體是食材,翻攪成一道道熱騰騰的菜端到面前,舞動中楊起的木屑大把地噴灑或者踢掀而起,將舞者的身體動作所留下的弧線與力道飄散成畫意的景象,除了畫面的張力外,在標題「菜」的照應下,像極了調味料潑灑而下與食材融合,搭配得宜的打擊樂好似感受到時間在料理中的流動和重要性,不論大火快炒或細火慢敦都是時間的淬煉。
該場舞蹈演出的「第一道手作」,張菀真與安子桓兩位舞者從舞台中心坐姿開始纏動,肢體的動作相當精湛,表情到位,做為首道菜很是快意,張力十足,身體之間的個體性時而消弭時而獨立,將大火快炒時食材的碰撞糾葛具像呈現,揚起的佐料檜木屑逐漸佈滿舞者身體,翻炒得淋漓盡致,將力與美融合得香辣夠勁。
接著,「第二道手作」,源自風乎舞雩2013的《母親》、到2015的《裁縫篇-生命的延續》,再到現今的手作2,開場女子牽著孩子進場,兩人蜷曲躺下在蓬鬆的木屑,孩子在女子懷中,而後女子開始緩慢動作,起身,獨自重複裁縫般的動作,令人連想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溫婉的圍繞孩子織縫著,再加入越來越多同母親一般形像的舞者做著相同動作,展開母親密密縫的千思萬緒,用生命的一針一線體現了母愛,木屑帶著木頭的溫度,堆疊出了「家」的意涵。
「第三道手作」,舞者ㄧ個個進入,從各自揮灑、兩兩堆疊,直至最後集體糾纏著蠕動相碰,動作強調的是舞者的集體融合,從「菜」的角度像是收汁,又像鮮活的麵條,激起了相當多的木屑,讓色和香在空氣中瀰漫。「第四道手作」,在開窗和木屑整理的過程中,從對角線緩慢推移著木屑的舞者默默展開;這道手作相當緩慢,舞者們貼在地面留下一道道長長的痕跡,近距離觀看著舞者,汗滴像出汁的精華。推到對角線後起身跪坐在觀眾面前,將一路推來的木屑揉成一丸交給觀眾,收下後再邀請其起身走入方才用身體拖曳出的路徑,舞台上交錯著行走的觀眾和繼續推移中的舞者,在十二位舞者各自幾經重複後,表演畫下句點。
總觀《手作「家香菜」》,跨界的探索及創新,讓場面調度顯得豐富,視覺上相當過癮。然含義上則是有其疑惑之處,是否整體段落和主題的切合度仍有些許落差?筆者觀看時因著「家香菜」之名時常猜想著這是一道甚麼樣的菜色,第一、三及四道手作皆有強烈的食物連想,然第二道雖相當精彩,但若以盤中飧的角度檢視,情感上不免有些困惑;第四道手作觀看時,筆者曾思考是否表達來自海洋的魚丸?後經介紹方得知其意象象徵著巷弄。服裝上前兩道服裝與舞蹈、主題皆搭配得宜,而第三道的舞者全數穿著帶有西式風格的白襯衫及卡其圍裙、及第四道全黑的襯衫、圍裙及下著,有著與前兩道相較突兀的意象連想。第四道緩慢的行動雖蘊含深遠,整體節奏分配上卻略顯冗長,尤其在開起建物的門窗後,相較前三場黑盒子靜謐的環境而言,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加重,整體而言第四道是需要慢琢理解的,但在以上條件的影響下,雖可心領編舞者的箇中意味,但卻不易與其所想呈現的意境神會。《手作「家香菜」》意圖結合眼、耳、鼻、舌、身、意各種感官,鋪陳一場豐富的多元體驗。其舞蹈的肢體表現與編排、音樂的搭配是令人玩味無窮的觀賞經歷。值得再探究的是,是否有更細膩的方式,讓其他感官元素能更細膩的與其主題及舞蹈本身貼合,達到錦上添花而非博而寡要?讓舞台上一朵朵鮮美芳甜的菜與肉,能夠獲得襯托的好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