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靈魂的不朽淬煉
維也納室內樂團X安德烈斯庫X沈妤霖《永恆傳奇‧貝多芬之夜》
時間:2018.04.12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廖哲羚
路德维希•范•貝多芬是許多人認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並與與海頓 , 莫札特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他的音樂更可謂是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典範及開源之作。無可否認,貝多芬是非常出名和受人愛戴的,大多數人對他的名字一定不陌生,但能夠有現場聆聽的機會實屬相當難得,在去年貝多芬屆滿逝世190年之際,由維也納室內樂團(Vienna Chamber Orchestra)演奏的《永恆傳奇• 貝多芬之夜》,對古典樂迷而言不論身心靈,更是一場極其珍貴的饗宴。
演出曲目第一首是貝多芬為歌德所著的同名戲劇所譜的序曲艾格蒙(Egmont Overture Op. 84),以奏鳴曲式寫成,於1810年首演於維也納,正值貝多芬創作旺期。此曲充分地展現了貝多芬風格和他個人的政治理念。《艾格蒙》描寫十六世紀荷蘭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艾格蒙伯爵,帶頭反抗西班牙統治,敘述個人如何對抗命運並爭取自由。最後,他不幸被捕入獄,並被宣判死刑,他的愛人克莉芬冒死搭救未果,自覺因無力挽救而服毒自盡。之後,她化成自由女神,其幻影出現在臨上斷頭台的艾格蒙面前。貝多芬對此題材向來熱愛,情感上蘊含了壓迫、悲壯、光榮勝利等情緒,相當震撼人心。起頭悲劇般的三拍西班牙舞曲暗喻了暴政的統治,緩慢而莊嚴的弦樂強音,是強力明確的主題。第二主題在潛伏許久後轉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宣告整段旋律,情緒上除了痛苦無奈以外,醞釀了後面發展部的主要根據。再現部接著尾聲,是全曲的高潮,隨著自由女神的幻化進入了慷慨燦爛的快板,情感上呈現了自由和信念的鼓舞壯闊,全曲在輝煌的凱旋中華麗結尾。
第二首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inor, Op. 37),大約作於1800-1803年間,可謂是貝多芬前期作品中最有個人特色者,強而有力,更臻成熟。此曲由三段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緩板(Largo)、迴旋曲—快板(Rondo - Allegro)組成。往後的鋼琴協奏曲開始有交響樂韻味以及浪漫派的曲風。鋼琴的情感充滿貝多芬衝突且追求戲劇性的個性,由鋼琴家沈妤霖輕盈又充沛的技巧詮釋。第一樂章的三和弦主題具有英雄特質,鋼琴也威風凜凜與管絃樂展開對話式的發展。第二樂章相當迷人,抒情且富有情感,鋼琴以和弦沈靜融入樂團,如聖歌般深沉的情緒迴盪其間,更有醇厚的和弦來加強樂曲氣氛,是貝多芬登峰造極的一首作品。第三樂章迴旋曲形式,主題由主奏鋼琴急促呈現,展現出華麗的琶音,繼而在管樂襯托之下,宏大輝煌的結束全曲。
第三首第七號A大調交響曲(Symphony No.7, Op.92),是被華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的作品,此曲首演後造成轟動,抑是少數在當時立刻受到喜愛的作品。但也許因不像其他作品有著顯著的標題,而較不及其他交響曲有著高度知名度,近幾年則是因日劇及影視運用而廣為人知。此曲是於1812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結構均勻完整,是貝多芬在戰禍、失戀及耳疾加劇打擊下的療傷之作,也或許因為沒有標題而有著更寬闊的揮灑空間。此曲的四個樂章:略遲延地—活潑地(Poco sostenuto - vivace)、稍快板(Allegretto)、急板—非常少的急板(Presto – Assai meno presto)、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第一樂章緩慢地揭開序幕,才慢慢的甦醒般轉為快版,終引出以長笛旋律為主的第一主題。其大小調變換及心境自然轉變,亦相當扣人心弦,富有張力。第二樂章為全曲最著名的段落,淒美卻哀而不傷,重複的固定節奏不斷加重,堆疊出孤寂的憂鬱。第三樂章的詼諧曲旋律來源於奧地利的民間音樂,節奏破碎卻富有彈性,當中圓潤的法國號三部合奏令人沈醉。第四樂章被稱為「酒神式的狂舞」,是簡潔的奏鳴曲形式,由歡騰的主題呈示,所有樂器時而對抗時而協調,期間調性變化極具戲劇性,樂章結尾莊嚴又響亮奔放,光彩逼人。
《永恆傳奇•貝多芬之夜》帶領聽眾一窺貝多芬大膽、激情又充滿開拓精神的靈魂,充分感受交響樂團的魅力。在客席指揮赫里亞‧安德列斯庫的帶領下,情緒彰顯恰如其分。維也納室內樂團是維也納頂尖樂團之一,其高水準的表現相當精湛,首席的表現更是出色。整體而言音色出色且整齊劃一,是相當舒服且一生難得的經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觀眾席在演奏中此起彼落的咳嗽聲、手機鈴聲干擾了聆聽,以及或許出於對樂曲的不熟悉,而出現部分人在樂章中間拍手的行為。筆者猜想,必因貝多芬及樂團的名氣讓許多人慕名前來,但也期許往後在如此難得的聆聽經驗中,觀眾也能具備「不要打擾他人」的同理心及約束力,避免造成他人鑑賞,甚至演奏家的妨礙,讓現場的人們得以專心享受這值得著迷的美麗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