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臺南藝術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20172018評論計畫,以「南方」為想像的視野、對話的基礎,以觀察與評論「獨立思考地碰撞」2019臺南藝術節的參演作品、臺南環境劇場的發展史,以及回應縣市藝術節與當地文化生態、地方性需要的歷史與社會課題。

 

本計畫不把臺南視為獨立的地理區域,而是嘗試將臺南置入「南方」的脈絡,將其再歷史化、再社會化,以觀察與評論的創造性,打開「臺南劇場、藝術的可能是什麼」,乃至於,為什麼城市、城市的藝術節,需要評論。什麼城市、城市的藝術節,需要評論。此外,除了評論書寫之外,也希望建立學術性論壇,把學界,民間評論界,創作者,第一線文化工作者放同一平台上,產生對話與辯論,讓評論的機制多元擴散,有垂直的生產端與評論端,也有水平的跨領域跟跨場域對話。

 

整個活動結構從一個大個概念式論壇為起點,引進學術圈,第一線文化工作者以及藝術家,各自從學理,田野經驗與反思,創作理念與過程出發,對「南方」的文化地理概念進行研討。從地理範疇來說,南方之於台灣具體的空間該如何界定?又,從文化政治觀之,南方在台灣的整體文化生產場域,隱含了什麼樣的位置?最後,從台灣乃至全球歷史變遷的宏觀視野來看,南方的想像繼承了什麼樣的歷史脈絡?又能開啟什麼樣的未來思考,讓台灣至今隱諱不明的文化身分認同有所啟發?

 

學者可以從地緣政治的變遷,華語語系與東亞文明變遷史下的南洋論述,乃至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歷史記憶出發,以及全球冷戰格局下南北二分思維,分別論述「南方」之於台灣的文化地理學以及歷史思維的多重意義。在這些多元甚至相互衝突的學理觀點下,我們讓藝術家以及第一線的文化工作者現身說法,分享其田野經驗以及創作理念,希望彼此間的理論與經驗可以兩造辯證,最後碰撞出創造性觀點。

 

相較於前三年的評論計畫,今年則不以工作坊為主,而以論壇、對談、駐節評論的形式回應首度採策展制的臺南藝術節,因此預計從過去三年的評論計畫的學員之中,邀請六位學員擔任今年的駐節評論人,撰寫評論及參與對談、論壇,另邀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寫作者、觀察者加入駐節評論人行列,成為以「知識生產」為主軸的「望南藝評2019」的重要份子。

 

與此同時,我們根據此次節目的屬性,分出兩大類節目,分別是「環境劇場」以及「傳統與現代」我們選擇以台南或是高雄為據點的相關專業人士,而且刻意不局限於劇場專業,引進哲學,舞蹈,社區文化工作者,以及視覺藝術專家來豐富討論的深廣度,期望將藝術節的社會效益擴展至南台灣,以及跨領域的文化工作者。

 

最後的城市與藝術節論壇,是總結性論壇。除了讓策展團隊現身說法,我們將會邀請在地的劇團與藝文工作者,駐節評論人,對此次的藝術節進行總結性對話,最後將此次藝術節的反思置入更大的城市藝術節框架,對藝術節與區域性文化的建構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探討。